劉和珍君從這裡走來

2021年06月29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劉和珍君從這裡走來

如今的魯迅中學,是革命名篇《記念劉和珍君》的誕生地。北京日報記者 潘之望攝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95年前,魯迅先生用振聾發聵的話語紀念劉和珍、楊德群兩位烈士。名篇《記念劉和珍君》就此誕生。文章的誕生地,是坐落於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舊址,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市魯迅中學。這是一座胡同裡的學校,更是中國婦女解放先鋒們的孕育之地。劉和珍君從這裡走來。

沿著參政胡同南口向西一拐,就可以看到北京市魯迅中學的南門。“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幾個大字隨即映入眼帘。這是一個清末民初仿西式風格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三進、四排樓房、帶個西跨院。青灰色的外立面、圓形的拱碹、搭配紅色的窗框,給人肅然、幽靜之感。

“無論是早晚上下班還是帶著學生們活動,我都喜歡在校園裡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革命舊址的紅色基因。”校團委負責老師王楠說。

6000多平方米的校園裡,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有故事。一進院的第一座樓房是個二層小樓,如今是教師辦公室。90多年前,李大釗、魯迅、蔡元培等人就在二層西側的幾間屋子裡休息、備課。

與辦公樓相對而立的是教學樓,劉和珍、楊德群、繆伯英就是在這座樓裡上課、學習、追尋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劉和珍烈士完全有可能透過教學樓的窗戶看到魯迅先生。”王楠說。有趣的是,她也不止一次帶著學生們從教學樓的窗戶向辦公樓二層西側眺望,尋找既真實又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穿越感。

一進院的正中,是魯迅先生的雕像。瘦削的面龐、堅毅的目光,充滿希望地凝視著遠方。作為教師,他曾在這裡俯首甘為孺子牛,用進步的思想“澆灌”劉和珍、楊德群們。

每每走到魯迅像前,王楠都會下意識放慢腳步。她常對學生們說:“當年劉和珍烈士無法像我們現在這樣自由地在學校裡走動,她們一開始隻能在二進院的自修室和三進院的宿舍區活動。”

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這是難以想象的。在一所女子師范學校內,女學生還要遵守“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禮教。王楠告訴同學們,正是李大釗、魯迅等先驅的先進思想喚醒了部分先進女性的獨立人格,最終沖破封建“枷鎖”,走出了永垂不朽的劉和珍君。

“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記念劉和珍君》第一段落,魯迅先生描述了文章的產生地。而他當時所徘徊處,就是西跨院禮堂東側一條不起眼的走廊。在這條南北走向、50多米長的走廊中,魯迅最終下定決心為劉和珍寫一點東西,這才有了《記念劉和珍君》。

“這個小走廊現在看起來再普通不過,可是它見証了革命名篇的誕生。”在王楠心中,這裡一樣值得銘記。

跨院正中,綠植簇擁著的就是“三一八遇難烈士劉和珍、楊德群”紀念碑。尖尖的碑頂像寶劍的劍鋒,訴說著烈士的英勇無畏。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5000余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47人,死者當中就有京師女子師范學堂的學生劉和珍、楊德群。

如今,烈士們已成不朽。而北京市魯迅中學的學生們,則一代又一代繼承著劉和珍、楊德群留下的寶貴財富。王楠說,每年3月18日,初中生的離隊建團儀式和高中生成人禮都會在紀念碑前舉行,孩子們庄嚴地向兩位烈士敬獻花籃。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魯迅中學少先隊叫做“劉和珍楊德群大隊”。而學校團支部名為“魯迅支部”。

從“劉和珍楊德群大隊”到“魯迅支部”,學生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致敬先烈。“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的朗誦聲,也將在劉和珍走來的地方聲聲不息。(北京日報記者 張驁)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