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首個物流園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川航航食與貨運工程。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區施工總承包四標段項目生活服務中心一角。
“神鳥”展翅上九霄,天府之國繪新篇。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盡顯蓉城“新形象”“新實力”“新魅力”“新格局”。
作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中國五冶集團先后承建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區施工總承包四標段、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首個物流園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川航航食與貨運工程,以及川航基地飛行保障用房、國航基地工程(航空食品一期)等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中國五冶集團緊緊圍繞機場建設指揮部“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建設標准,充分發揮技術、管理等方面綜合優勢和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科學策劃,精心組織,打造精品,為助力成都邁入“雙機場”新時期,暢通“雙循環”新格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履約踐諾央企擔當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區施工總承包四標段項目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配套設施中體量最大、單體建筑最多、功能最全面的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總建筑面積達16.3萬平方米,共11棟單體建筑,工期緊、任務重、專業多、覆蓋廣、標准高,從2019年2月項目開工至2021年4月竣工驗收,項目部投入管理人員120人,高峰期工人2400人,架管190萬米,模板240萬平方米,工程綠色環保、技術創新、質量標准均獲得各方認可,並榮獲了四川省綠色施工示范工程、四川省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成都市優質結構工程等多項榮譽稱號,為“神鳥”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還記得2019年11月15日,項目提前完成了重要節點——綜合業務用房封頂,全體員工和業主單位都非常高興,100多人到場見証。”項目負責人王中全回憶,綜合業務用房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工作區最大的單體建筑,位於機場航站樓北面約1.2公裡,單體總高度35米,建筑面積約5.1萬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8層,可設置約300間辦公室,主要用於機場人員辦公、會議等。
為盡快完成封頂任務,項目部細化了4個區域作業,從流水線、中間穿插施工方案轉變為各種專業平行施工,同時增加機械和人力,現場每天四五百人同時作業,雨天不停工,晴天鉚勁干,充分發揚“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提前一天封頂,彰顯出中國五冶集團雄厚的綜合實力和責任擔當。
精益求精品質建造
自項目開工以來,項目團隊就以優質工程為目標,成立質量管理小組,按照PDCA(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循環程序嚴把質量關。
以機場綜合業務用房為例,為做好事前控制,項目質量管理小組在裝飾工程施工前制定了質量風險預控措施30余條,並提前完成抹灰、牆地磚、干挂石材、吊頂等施工樣板,以便用樣板指導施工。施工過程中,質量管理小組對垂直度、平整度、陰陽角等進行實測實量,並對實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問題立即糾偏﹔裝飾工程完成后,質量管理小組再次嚴格自檢,排查問題,形成銷項清單,相關責任人逐一解決並復查,確保建筑質量一次性驗收合格。
在施工管理中,中國五冶人的高度責任意識進一步提升了項目質量。在綜合業務用房輕質隔牆施工中,項目總工程師張濤發現,如果按照原設計在輕質隔牆外隻涂抹5毫米厚度的膩子,容易開裂,且需要在涂抹之前對牆面邊角和拼接縫進行基層磨平處理,不僅質量得不到保障,也會浪費大量人工和時間成本。張濤思考,是否可以在膩子施工前加一層東西,讓其既保証質量又節約工期。經過反復試驗,他想出了先石膏抹灰再涂抹膩子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對牆面基層起到找平作用,更加美觀,而且節約了剔打時間。經過專家論証,該創新措施得到廣泛運用,提高了主體工程建設效率和質量。
黨建引領保障有力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項目建設進行到關鍵時候,恰逢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疫情發生后,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片區項目黨支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科學統籌安排,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復產,深入開展“黨旗飄揚,黨徽閃光”行動,讓鮮艷的黨旗在項目一線迎風飄揚。
為了凝聚力量,該支部在防疫復工攻堅時期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同時設置了防疫復工黨員示范崗,劃分了黨員責任區,在生產建設的重要崗位、關鍵工序、關鍵環節中均看得見項目黨員忙碌的身影。
疫情初期,口罩資源一時緊缺,支部黨員自掏腰包為大家購買了100隻口罩﹔在封閉式管理期間,黨員們帶頭給項目消毒、接送工人返崗,主動幫工人集中採購生活所需品,志願打掃工人生活區、為同事理發……支部黨員站好崗、把好關,確保了項目疫情防控始終受控,有效地推動了工程建設。中國五冶集團承建的項目成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區第一批復工復產的項目,被成都市安監站評為“復工復產示范工程”。
奮戰七百天,匠心增蓉彩。中國五冶集團將繼續發揮行業領先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和優勢,勇擔時代之責,堅守使命,為成都快速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做出更大的貢獻。
亮點直擊
BIM“黑科技”為特色建筑護航
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區施工總承包四標段項目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當屬生活服務中心,該單體建筑高度為22米,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活動中心將航空器的機翼和前視窗巧妙地融入外形設計,彰顯了特有的科技感,從某個角度俯瞰像一隻展翅的蝴蝶,與前方“太陽神鳥”交相輝映。它的內部設有可容納1100余人的報告大廳、2700多人的食堂、140多人的健身房、300多人的運動場、230多人的閱覽室……極大滿足了航站區職工的生活服務需求。
由於造型獨特、結構復雜、精裝修要求高,雕琢這隻“蝴蝶”難度可不小。項目負責人王中全介紹,以“蝴蝶的花紋”——幕牆和“蝴蝶翅膀的骨架”——預應力梁為例。幕牆主要由雙曲面鋁蜂窩板和玻璃組成,每個區域的每塊幕牆弧度和大小均不同,極大增加了加工、定位、安裝的難度﹔預應力梁有39根,長度最長可達31.3米,並且需要在近20米的高空中制造,施工工序復雜。
為攻克“蝴蝶”建設難題,項目團隊成立BIM創新工作室,抽調各專業力量全過程負責深化設計、輔助施工、科研創新等工作。在幕牆和預應力梁施工前,技術人員通過創建工業級參數化BIM模型(即建筑信息化模型),利用BIM模型的可視性、直觀性以及互動性的特點,在3D條件下提前模擬建筑內外部精密結構和最終效果,對原有設計沖突或不合理之處進行優化並驗証解決方案,避免因圖紙問題產生返工現象,同時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預留預埋工作,對項目重難點區域施工工序進行合理安排,並進行工程量的統計,明確人員、材料和設備的投入,極大提高了作業精度和效率,減少了材料的浪費。通過全流程BIM應用,復雜的施工得以化繁為簡,品質也得到了較好把控。項目《BIM技術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區項目管理賦能》的研究成果獲得了第七屆上海建筑施工行業BIM技術一等獎。(安寧 圖片由中國五冶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