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成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4天

2021年06月24日07:39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今年上半年成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4天

  集中檢查生產企業環境保護措施

  集中檢查生產企業排污設備

  錦城藍,成都獨有的色彩。近些年,陽台上看雪山、朋友圈晒藍天,成為成都人的新愛好。錦城藍天來之不易,更需全力守護。記者昨日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按照“精准、科學、依法”治污原則,成都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1月1日至6月15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32天,同比增加14天﹔優良率79.5%,同比上升8.8個百分點。

  以移動源、工業源和城市面源污染管控為重點

  統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

  在上半年的大氣治理工作中,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落實“鐵腕治氣”和“打贏藍天保衛戰”各項工作要求,牽頭擬定《成都市2021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成都市2021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動方案》《成都市2021年度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攻堅行動方案》等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優化調整了重點管控區域范圍,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工。

  為推動各項方案措施落地落實,市生態環境局每月調度市級有關部門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和區(市)縣空氣質量目標完成情況,形成工作月報﹔每周分析近期空氣質量情況、提出大氣污染防控工作對策與建議,印發工作簡報。

  為扎實開展工業源大氣污染防控工作,市生態環境局組織了對3204家家具制造企業的綠色化發展績效考核分級定檔工作,指導7585家涉VOCs排放企業完成自檢自查自測。同時,強化智慧監管,運用衛星遙感、3D氣溶膠雷達掃描、VOCs走航等科技手段強化日常監管,及時督導問題整改。

  二季度以來,全市統籌開展二季度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以移動源、工業源和城市面源污染管控為重點,實施2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倒逼企業實現污染減排,推動全市二季度空氣質量實現改善。4-5月,全市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5天,PM2.5、PM10、NO2濃度分別同比下降17.5%、23.9%和23.8%。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市局積極開展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工作,提高精准、科學、依法治氣水平。目前該條例已通過市人大常務委員會三審,即將按程序印發出台。與此同時,還在全國首創開展了臭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臭氧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明確並細化應急減排措施,引領社會各界和公眾積極參與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目前,該預案也將於近日按程序印發實施。

  聚焦NO2、VOCs深度減排

  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顆粒物污染防治

  數據顯示,盡管上半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有所增加,但NO2、PM10、PM2.5、O3等主要污染物濃度仍不穩定,其濃度分別為39、58、35、161微克/立方米,NO2、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8.3%、2.9%,PM10、O3濃度同比分別下降6.5%、21.8%。“針對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不同程度上升,NO2、臭氧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下半年,我們將聚焦夏季大氣治理的主攻方向——臭氧,持續攻堅,全力爭取優良天。”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相關負責人說。

  以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為主線,成都將聚焦NO2、VOCs深度減排,加快制定印發《成都市2021-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方案》﹔深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研究制定2021-2025年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切實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顆粒物污染防治,全力爭取優良天,確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完成省上下達的年度工作目標任務。

  緊盯工業領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問題,嚴格實施分級分類治理,推動石化、水泥、玻璃、整車制造、家具等重點行業企業爭創A級、B級。充分應用小微企業義診幫扶成果,實施涉VOCs工業園區、企業集群治理和重點企業“一廠一方案”深度治理。

  依托科技手段,應用數智環境系統,加強環境數據整合,進一步服務於大氣調度、科研、應急。加大VOCs電子圍欄、走航觀測、雷達掃描、電力監控等成熟科技手段推廣運用,強化污染遠程監管。

  經分析,NO2已成為當前影響成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首要污染因子,體現出全市在移動源污染管控方面尚有差距。對此,成都將著重抓好“油”“路”“車”三個方面工作。在“油”方面,強化油氣回收監管,打造綠色標杆加油站,並提前2年實施《車用汽油》標准﹔圍繞“路”,將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構筑城市綠色出行體系,2021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率達45%,綠色交通分擔率達到65%﹔ 在“車”方面,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淘汰老舊車輛,到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3萬輛,佔汽車保有量比例達到4%,全面完成國Ⅲ及以下排放標准運鈔車和營運車輛淘汰,淘汰老舊汽油車6萬輛、柴油貨車2萬輛。

  環保科普知識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與溫升

  存在什麼關系?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和溫升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溫室氣體濃度和溫升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同步變化關系﹔全球氣候變暖的幅度與全球二氧化碳的累積排放量之間存在著近似線性的相關關系,全球二氧化碳的累積排放量越大,全球氣候變暖的幅度就越高。IPCC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如果將工業化以來全球溫室氣體的累積排放量控制在1萬億噸碳,那麼人類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能夠把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與1861-1880年相比) ﹔如果把累積排放量放寬到1.6萬億噸碳,那麼隻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實現2攝氏度的溫控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地球大氣中本身就含有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地球上許多不同的自然生態系統過程也都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本身就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然變率。當二氧化碳(不管是自然釋放的還是人為排放的)進入大氣中時會被風混合,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布到全球各地。這種混合過程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尺度上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全球尺度上則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因為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間混合的速度很慢(主要是因為地球大氣運動主要以緯向為主)。

  如果用一個游泳池裡面的水量來代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用水位高低的變化來代表大氣中二氧化碳總量的變化,那麼在沒有人為碳排放的情況下,這個游泳池的水位也會發生變化,因為有雨水進入(代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排放的二氧化碳)使水位增加,而水面蒸發(代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吸收的二氧化碳)又使水位降低。如果把大氣中十億噸的二氧化碳換算成1立方米的水,則大氣中所有的二氧化碳就組成了這個面積為25×15平方米、深度為1.57米的游泳池。在沒有人為碳排放的情況下,每年有110立方米的雨水流進了泳池,由於泳池的表面蒸發,每年泳池損失的水量也差不多,因此在自然狀態下泳池的水位是基本上保持穩定的(水位在1.57米左右),也就是說,這種穩定狀態下的水池並不會引起全球溫升。但是,由於工業化以來產生了人為碳排放,相當於在泳池上面安裝了一個“水龍頭”,水龍頭向游泳池中流入的水量代表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水龍頭大約每年向水池中增加10立方米的水,但其中有5.7立方米通過蒸發又流出去了,隻有4.3立方米留在了水池中,這相當於每年的人為排放使水位增加1.1厘米,工業化以來的人為碳排放已經累計使泳池水位增加了64厘米,則現在的水位已經達到2.21米。也就是說,正是1750年以來增加的這64厘米水位造成了目前全球相比工業化前超過1攝氏度的溫升。未來如果泳池水位繼續升高,全球氣溫也將繼續升高﹔隻有當水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人為碳排放為淨零,即碳中和),全球溫升幅度才會穩定在一定水平上。(成都日報記者 繆夢羽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