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金沙那麼多象牙從哪裡來?做什麼用?

2021年06月20日07:49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三星堆、金沙那麼多象牙從哪裡來?做什麼用?

  三星堆出土的象牙

  金沙遺址發掘時的象牙堆積

  金沙遺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紋玉璋

  雲南15頭野生大象,一路“象”北,已經持續了數月。它們到底要去向何方?或許沒人能知道。

  曾有人在象群出走相關報道下留言問:“它們不會走到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尋找它們的祖先吧?”

  的確,距離雲南八百多公裡的四川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出土了成噸的象牙,牙體巨大,數量眾多。這些象牙是古蜀人奉獻給天地神靈的重要祭品,也是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存。

  現在,就讓我們和三星堆博物館學術研究部部長吳維羲、金沙遺址博物館遺產保護與研究部副主任鄭漫麗兩位專家,一起探索出土於千年前的神秘象牙。

  驚世象牙 震撼出土

  在金沙遺址的祭祀場所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許多重要和特殊的現象,其中以象牙祭祀的方式最引人注目,可以說是全世界三千年前現存象牙數量最多、個體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遺址。在祭祀區內發現的最大一處象牙坑,雖然由於機械施工破壞,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從殘存的坑部情況看,坑內的器物分層疊放,其上層全部堆積象牙,從斷面觀察,象牙多達8層,擺放極有規律,場面非常壯觀。此外,在金沙遺址發現之初,出土的象牙更是不計其數,初步估計其重量可達兩至三噸。

  “古蜀人將象牙作為奉獻給天地神靈的重要祭品,在每一次祭祀活動中使用象牙的數量、方式都有所區別。有時是將一根根完整的象牙極有規律地朝著一個方向擺放﹔有時象牙被切成餅狀或圓柱狀﹔還有的時候是隻取象牙的尖來祭祀。”鄭漫麗認為,這些方式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宗教色彩,應該具有某種特定的宗教含義。

  截至目前,金沙遺址已經出土了100多根比較完整的象牙,以及100多件用象牙加工成的各種各樣的器物。在金沙遺址出土的這麼多象牙裡,最長的一根達1.85米。而今天雲南等地區生存的亞洲象,最長的象牙也就1米,一般在70厘米左右。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大象體型之龐大。

  象牙來源 本地所產

  祭祀區內發現了如此多的象牙遺存,那麼,這些大象到底來自哪裡?

  地球上現今生存的大象隻有兩種,一種是亞洲象,一種是非洲象。經過成都理工大學古脊椎動物專家的鑒定,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都來源於亞洲象。而在今天中國境內,隻有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才有大象,其他地方都沒有。

  難道在3000年前,成都平原曾有野生大象?

  “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象牙,經鑒定為亞洲象。就現代亞洲象的分布而言,主要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則隻在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有野象生存。”吳維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關於古蜀時期象牙的來源,學界有兩個推測,一說來自於西亞中亞,是古蜀通過遠程貿易得來﹔一說當時成都附近本來就有象群生息繁衍,三星堆與金沙遺址所見象牙是古蜀人狩獵所得。

  吳維羲說,殷商時期的河南地區氣候溫暖,有野生大象生存,《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說商人馴服大象以暴虐東夷。周公的部隊驅逐象群,將它們趕到了江南。大約西周中期周昭王和穆王時期以后,黃河流域氣候轉冷,象群便逐漸向南方遷徙。春秋戰國時期湖南雲夢澤地區有大象、犀牛等。三星堆與金沙遺址所見象牙究竟是產於本土還是由古代雲南地區引進,現在尚無准確結論。

  鄭漫麗則認為,距今3000年前后成都平原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類型,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2∼3℃,從文獻記載看,甚至在當時的長江流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都有大象存在。在甲骨文卜辭中有商王獵取野生大象的記載,中原地區還曾用象兵作戰。那麼,比中原地區緯度更低的成都平原,存在野生大象完全是有可能的。

  “我們對金沙遺址的孢粉進行分析發現了藻類、蕨類、祼子、被子植物,也表明當時成都平原植被草本植物佔優勢,局部地區為低窪的濕地,生長著大量喜濕的蕨類植物,在丘陵上生長著喬木,總體氣候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鄭漫麗說,在金沙遺址的古河道裡清理出了珍貴的烏木,大量烏木出土充分証明遠古時代的成都平原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

  同時,在古河道附近還發現了體量巨大的古樹根遺跡,一些象的臼齒,麂骨,犀牛、野豬等動物的牙齒以及兩個較為完整的大象的下頜骨等,“這些一方面反映出這些動物的骨角牙很可能是在當地被取用,而大量動物骨角出土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在金沙時期甚至比它更晚的一段時間,成都平原可能到處都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動物生活其間,也適合野生大象的生存。”鄭漫麗說,金沙遺址發現的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產。

  象牙曾用於祭祀 方式多種多樣

  “從三星堆、金沙大量象牙埋藏,出土青銅制品的造型融入大象形象特征元素,器物刻飾圖像如金沙玉璋刻飾的祭祀者肩扛象牙的圖像等現象來看,可以說,象牙在古蜀祭祀中有著隆崇的地位,是祭祀儀式中的重要祭品。”吳維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就使用方式而言,根據金沙玉璋圖像,至少可以明確以肩扛象牙而獻祭,是使用方式之一。至於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執握狀的中空手型是否表現的是抱握象牙祭祀,吳維羲表示尚難定論。

  金沙遺址的象牙遺跡分布於古河道的兩岸,“從這裡已發現的60多處與祭祀有關的遺存來看,金沙人的祭祀活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甚至同一個階段裡使用象牙的數量都有較大的差別。”鄭漫麗介紹道,在第一、二階段(約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50年)裡,象牙被大量使用,而在第三階段(約公元前850年~公元前650年),祭祀使用的象牙數量驟減。“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進行祭祀,祭祀儀式結束之后將象牙埋在河灘上,上面用土進行敷蓋,下次祭祀儀式之后又將象牙掩埋,如此循環往復,約持續了500余年。”

  經相關專家分析表示,古蜀人用象牙祭祀有不同的形式,其中最盛大的是將若干整支象牙有序地鋪陳在用於專門瘞埋祭祀典禮用品的土坑內的各種器物的最上層,其下為金、銅、玉器等物, 此外,它們還將象牙切成一塊一塊的薄片一起掩埋。這種現象意味著古蜀的象牙祭祀,不論在形式還是內涵上,都有著固定的、程序化的規則和定式。

  關於金沙先民使用象牙祭祀的方式,在金沙遺址出土的一件平行四邊形玉璋上也得到了証實,這件器物上有跪坐人像,人像頭戴高冠,高鼻、立眼、闊口、方耳、方頤,身著長袍,雙膝著地,肩上扛著一個彎彎的東西,以左手持握。經過考古學家的仔細觀察,這個彎彎的東西,一頭粗,一頭尖,推測應是一根完整的象牙。

  “該人像頭部與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極為相似,他戴著面具,肩扛象牙,以跪祭的形式將其奉獻給神靈。”鄭漫麗認為,肩扛象牙人像圖案的發現,清楚地向人們展示了金沙時期的巫師們肩扛著象牙進行祭祀活動的一個場景。

  象牙祭祀 鎮殺水怪

  有人問,在祭祀活動中為什麼要使用如此大量的象牙呢?這些象牙又是用來祭祀什麼的?金沙遺址所發現的象牙都出土於古河流兩岸,這是否表明使用象牙祭祀和水有關系呢?

  關於象牙祭祀是否和水有關系,吳維羲認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以前有學者認為古蜀象牙或為厭勝器,即厭而勝之,用以驅邪避害,從這個角度理解,往水中投放象牙用以鎮壓水怪,則說得通。”吳維羲又說,但如果說象牙是厭勝之器,那將象牙刻繪於做祭祀用的玉璋上則於理不合。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象牙也應該是祭祀物或是獻給神靈的祭品。另外,三星堆“祭山圖”玉璋圖像中有端部彎折的尖狀物,有研究者認為是描繪的象牙,認為象牙可能是祭祀山川的用器。說象牙祭祀和水有關,還缺乏直接証據。

  成都平原自古以來便沃野千裡,美麗富饒,但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河流經常改道,古蜀先民常常因此而遭受洪水災害的侵襲,於是,先民們開始思考如何治理洪水。鄭漫麗從成都平原的水系說起:“在當時,先民們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治理洪水,其一就是科學治理,即修建防洪大堤,或者說開渠疏通,引導等﹔其二就是巫術活動,即進行祭祀活動,如祭祀河神,或鎮殺洪水中的妖魔精怪等。不過,在生產力及社會條件的限制下,進行巫術活動成為了古蜀先民們精神上的一種寄托。”

  據《周禮·秋官·壺涿氏》記載:“壺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殺其神,則以牡橭午貫象齒而沉之,則其神死,淵為陵。”其中, 牡橭是一種神物﹔象齒,就是大象牙,古代的方術家(巫師)認為,象牙有一種魔力,將牡橭、象齒交叉成十字形,把它沉入水中,就能夠鎮殺洪水中的妖魔精怪。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認為象牙具有驅殺洪水中的妖魔精怪的作用呢?其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大象是當時陸地上軀體最龐大的動物,它有著巨大的力量,人們認為它能鎮殺水怪﹔第二,大象實際上是很喜歡水的,它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水裡,並且有提前預知洪水的能力。可能由於這兩個原因,先民們認為象牙具備治水的魔力。當然,這個問題還需要考古學家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曾琦)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