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美食火鞭子牛肉竟是叫花子“開發”的?

2021年06月15日08:5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自貢美食火鞭子牛肉竟是叫花子“開發”的?

  自貢火鞭子牛肉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選料嚴格、工藝考究、風味獨特,與張飛牛肉和太和牛肉一起,並稱為“川中牛肉三杰”。

  火鞭子,是舊時四川自貢地區的照明火把,用“燈”的明亮,來表示自貢牛肉的薄而透亮。自貢火鞭子牛肉,1964年已入選《中國名菜譜》、2011年火鞭子牛肉制作技藝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稱號。

  關於自貢火鞭子牛肉的發明,當地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是叫花子(乞丐)發明,二說是鹽場燒鹽工發明,最早由貢井鹽場的叫花子推廣並實現市場化。

  清代,自貢鹽場興盛時期,用於鑿井、採鹵、運輸以及備用的役牛達到3萬頭。井場役牛一般工作期為3—5年,年均退役率為20%,即約6000頭左右。

  鹽業役牛吃胡豆、青草等精飼料,牛壯肉多,每頭可剔淨肉(不含肚雜)100多公斤,每天就有大量牛肉、牛雜上市。當時自流井有民諺曰:“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

  自貢鹽場牛多,當地的叫花子靠山吃山,也有牛肉吃。討得牛肉后,他們用薄刃片出極薄的肉片在火上烤了蘸蘸水吃。蘸水就是從百家討來的“百味湯”加點鹽。一頓吃不完,就浸泡在“百味湯”裡,再撈出烤來吃時,又香又鮮又化渣。

  時間長了,一種吃法不免吃膩,於是就變換著法子吃,肉片、肉坨、肉絲,蘸鹽、蘸醬、蘸熟油海椒,吃出了獨特的味道。

  后來,有貢井鹽場聰明的叫花子烤熟牛肉,拿到自流井沙灣鬧市區夜市售賣。貢井鹽場到自流井沙灣有十幾裡,趕夜市回來要有火把照明。叫花子就將井灶上廢棄的篾繩,這種篾繩也叫“牛牌子”,即趕牛的鞭子,蘸了黑鹵井裡的油(石油原油)當火把,俗稱“火鞭子”。后來就轉物借代,將這種牛肉片叫成“火鞭子牛肉”。(陳茂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銘權 整理)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