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劍南大道中段開啟降噪改造 降噪路面已鋪筑完成約15%

2021年06月10日08:05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劍南大道中段開啟降噪改造 降噪路面已鋪筑完成約15%

  記者實測路面噪聲

  劍南大道盛邦街路口,目前出城方向已鋪設降噪瀝青路面

  近日,有市民反映,劍南大道天府二街到三街路段深夜一直有重型貨車、渣土車超速行駛,噪音大,希望劍南大道天府一街至天府五街盡快開始降噪路面施工。

  6月8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在劍南大道與盛邦路交叉口看到,該處出城方向已完成降噪路面鋪筑。據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該項目質量監控和試驗檢測負責人張毅介紹,最近開始施工的劍南大道(三環路-府城大道及錦城大道-區界)路面降噪工程主要為劍南大道繞城高速至天府五街段,全長約5.1公裡,主道和輔道同時實施,施工面積約22.6萬平方米。目前,僅出城方向主道鋪設約3公裡路面,進城方向及其他輔道還未施工,施工量佔總工程量的15%左右。

  記者實測:噪音降低5分貝

  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劍南大道與盛邦街交叉口的天橋上,從上向下可以明顯看到,出城方向路面較進城方向路面顏色要深一些,車輛行駛過后的聲音也比常規路面更小。

  “改造后的聲音不像常規路面那麼尖細。”從天橋走過的陳先生說,新鋪的路面更軟,車輛行駛過產生的噪音也更小,整條道路鋪好后噪音應該會有明顯降低。家住天合凱旋南城的王女士告訴記者,為了解決噪音問題,其房屋朝向劍南大道一側的窗戶,全部增建了一套隔音窗戶。“窗戶全關時道路上的噪音非常小,但我不可能一天24小時不開窗透氣,隻要打開窗戶就非常吵。”王女士說,由於降噪路面隻鋪了半邊,目前效果還不太明顯,但在馬路對面還是感覺比較不錯。

  記者在現場用手機中的“噪聲檢測儀”軟件在道路兩側進行了簡單測試。實驗時間各1分鐘,手機離路面約50厘米。從測試結果來看,鋪設降噪路面的道路最高噪音為103分貝,平均為87分貝,未鋪設降噪路面的道路噪音最高為109分貝,平均為92分貝,噪音平均降低了5分貝。

  “你可別小看這5分貝,由於道路噪音有發動機、風噪、胎噪等共同構成,而通過路面改造能降低5分貝噪音,足見其降噪效果。”張毅表示,道路噪音降低5分貝,對於周邊居民的居住體驗將得到大大改善。

  據了解,劍南大道(三環路-府城大道及錦城大道-區界)路面降噪工程由北向南起於神仙樹高架橋終點落地處,經府城大道、錦城大道、繞城高速、天府一街、天府二街、天府三街、天府四街,止於天府五街下穿隧道出口,總長度約6.8公裡。其中,府城大道至錦城大道路段約1.7公裡試驗段已於去年實施。從今年5月底開始,繞城高速至天府五街段開始施工,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出城方向三環路至府城大道、錦城大道至繞城高速、天府一街至天府三街出城方向主道約3公裡路面施工,完工量約佔總工程總量的15%。

  多孔路面:既降噪又可排水

  據了解,劍南大道路面降噪工程主要通過在原路面上加鋪4厘米多孔新型降噪排水路面結構達到降噪效果。這種多孔路面相對於傳統的密實型表面結構,內部空隙率明顯提高。傳統的瀝青路面設計空隙率為3%-5%,而新型降噪排水瀝青路面空隙率一般可達18%-23%。

  “多孔路面類似於音樂廳蜂窩狀的牆壁,對於路面噪聲可起到一定的吸收作用。”據張毅介紹,除吸收噪音外,其最大不同在於:當車輛在傳統路面行駛時,輪胎花紋與路面接觸形成密閉的空間,擠壓時向外排出空氣,輪胎離開后又向內吸入空氣,這一過程能產生較大的噪音。而新型瀝青路面的內部多孔結構,可以吸收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氣體,進而從源頭減少噪音的產生。從目前使用的情況來看,大約可以降低5-6分貝。同時,由於多孔的結構,該路面還能在雨天快速排出路面積水,達到增強路面抗滑性能進而提高路面行駛安全性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由於該技術對材料和施工精細化程度要求極高,近兩年才開始在成都地區規模化應用。在劍南大道使用,是成都地區首次在大交通量及重載的快速路路面上鋪筑。”張毅告訴記者,該路面新材料由於內部空隙率的提高,需要減少細集料的使用比例,如使用普通瀝青,將降低混合料整體的黏結效果,造成集料飛散,降低路面使用壽命。因此,需要使用高黏度高性能的改性瀝青來加強粗骨料之間的黏結,以保証路面的耐久性。

  張毅表示,未來這種既降噪又可排水的路面將成為城市道路的主流。目前四川省公路設計院正在對梓州大道路面降噪工程進行設計,今后梓州大道也有望鋪筑降噪路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恆 攝影記者 呂國應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