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涼山:彝族銀飾古老技藝煥發生機

2021年06月08日07:48  來源:四川日報
 

  在涼山彝族的服飾文化中,最有象征暨典型意義的莫過於銀飾。古朴大方、光彩奪目、巧奪天工的銀飾制品體現著鮮明的彝族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具有民族學、文化學、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考古發現,彝族是我國最早冶煉、鑄造銀器的民族之一。在涼山彝族奴隸博物館和西南大學博物館的收藏中,就有很多數千年前的彝族銀飾用品,包括銀耳環、銀戒指、銀馬鞍等。

  彝族人對銀飾的鐘愛,“是沿著血液,從祖先那裡傳承而來”。

  布拖縣享有“彝族銀飾之鄉”的美稱,每年的火把節給彝族銀飾的展示、營銷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人們成群結隊,身著盛裝,佩戴銀飾,笑逐顏開,來參加節日盛典。這種習俗流傳至今,成為彝族積澱厚重的文化形式之一。

  彝族人的一生都和銀有關系。新生兒降臨,父母為他戴上有銀飾的童帽,長輩送來銀質的長命鎖、手鐲、耳環。

  繁復的服裝銀飾主要用來裝扮女性,尤其是在婚禮上,除了頭飾之外,還有大量的銀制胸飾和背飾。一套銀飾禮服,若干片的銀飾片用銀鏈組合起來,配上筒穗和銀鈴鐺,牽一發則動全身的銀飾,搖晃撞擊,叮當作響。

  老人離世時,家屬也會將銀放入其口中,希望老人獲得靈魂上的安定豐盈。

  加工銀飾工序繁雜,是一個細致的技術活,僅使用的工具就需要200多種,精心設計,經過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洗滌、雕鏤、鑲嵌、吊綴等20余道工序才能打造完成。經過歷代手工藝人的積累,彝族民間銀飾制作工藝日益精湛,目前,這一制作技藝已入選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市場中,一對彝族耳環用銀不過幾克乃至幾十克,成本不過幾十元、數百元。不過,經過能工巧匠的巧妙構思和數天時間的敲敲打打,一對成品耳環就可以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華貴的銀飾有的高達上萬元、十萬元。如今,在涼山州,彝族銀飾加工技藝,不僅是非遺文化傳承,還成為當地彝族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整理)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