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城”拔地而起,開啟攀西資源寶庫

那一天,攀鋼煉出第一爐鐵水

2021年06月08日07:47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那一天,攀鋼煉出第一爐鐵水

蹲點點位

攀鋼集團有限公司

歷史評價

半個世紀前,攀鋼誕生。作為新中國鋼鐵工業建設的杰出代表,它在中國冶金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如此,攀鋼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汗水、用青春、用智慧締造的中國鋼鐵工業輝煌傳奇。

6月1日,攀鋼一號高爐中控室裡,白班副作業長廖昌紅正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大屏——27個攝像頭實時傳輸著高爐的生產狀況,桌上一字排開的電腦,則對各種生產數據進行著分析。“在這裡工作了27年,眼看一號高爐不斷在‘成長’,無論技術怎麼變,老一輩建設者們的精神與事跡始終激勵著我們。”廖昌紅說。

一爐鐵水 開啟攀西資源寶庫大門

進入攀鋼釩煉鐵廠廠區,遠遠就望見攀鋼一號高爐矗立在縱橫交錯的管網間。

“它是攀鋼的功勛高爐。”站在高爐下,在攀鋼工作了23年的何俊,對這個“身高”80多米的“老伙計”的故事爛熟於心。

攀枝花鐵礦是國內外罕見的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由於在冶煉過程中礦渣黏稠,渣鐵不分離,在上個世紀被國際冶金界稱為無法冶煉的“呆礦”。

為擊碎“呆礦”斷言,從1964年到1967年,由全國鋼鐵領域科技力量組成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組,輾轉承德、西昌、北京等地,創造性地開展了1000多次試驗﹔10萬建設大軍聚集金沙江畔,歷時5年,一座現代化“象牙微雕鋼城”拔地而起。

作為攀鋼一期工程建設的龍頭和象征,一號高爐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和建設的高爐,居當時國際高爐建設的領先水平。1970年7月1日,攀鋼第一爐鐵水出爐,攀西資源寶庫的大門隨之開啟。

“守爐餐、伴爐眠”,是當時科研工作者進行攻關的真實寫照。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世界上率先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新工藝、新技術,基本打通了資源綜合利用的總流程,逐步實現了鐵、釩、鈦的規模化利用。

半個世紀過去,歷經4次大修的一號高爐已成為攀鋼生產最穩定的一座高爐。

近年來,攀鋼人通過開展技術攻關工作,對信息早掌握、勤分析,探索出最佳出鐵、放渣時機,為高爐持續優化提供了更多保障,不斷刷新投產以來高爐利用系數的最好紀錄。

一聲驚雷 隱藏寶藏得以面世

隨著攀鋼一號高爐成功出鐵,為給高爐准備充足的“糧食”,鐵礦建設成了當務之急。

1970年8月13日,朱家包包鐵礦動工。朱家包包鐵礦礦山包含5個山頭,其中最高的獅子山覆蓋於主礦體之上,下部礦石佔礦區礦石儲量的82.8%。由於礦石埋藏較深,要建成露天礦,必須剝離4000萬立方米的岩石,也就是說,獅子山要剝掉120米才能見礦。

為了加快開採進度,使攀鋼盡快達產,礦山指揮部組織開展設計革命,沒有選擇鐵路修到山頂和按15米台階進行剝離的傳統設計方案,而是制定了“高台階、大爆破、土溜槽、低進線”的新設計方案,同時決定用近萬噸炸藥一次爆破完成,掀開壓在礦體上的大山。

礦區開建,6個單位的30000軍民率先進行巷道和藥室施工。缺少鑿岩機,就用鋼钎和大錘鑿打﹔沒有電燈,就打著火把干﹔沒有運輸設備,自制小木車出渣……大戰3個月,完成了山體網狀巷道62條,總長度14562米,掘鑿裝藥室586個,共13379立方米。

另一邊,為了加工炸藥,1000多名職工和家屬成立36個加工組,在沒有專業人員、沒有設備、沒有廠房的情況下,在14天中加工出所需銨油炸藥。

1971年5月21日10時59分,獅子山大爆破正式起爆。據資料記載,爆破總量達1140萬立方米,是迄今為止我國礦山建設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

如今,經過多年開採,獅子山已成為螺旋狀的礦山梯田,朱家包包鐵礦也進入中深部及地下開採。

站在礦山頂,“挖掘老礦山潛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降低開採成本,延長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低品位礦石的綜合利用。”攀枝花鐵礦生產技術科工程師錢永聰聲音洪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