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盆和籠裡面,是密密麻麻的、活生生的、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蚊子
科研人員測試一些市售衛生驅蚊劑、滅蚊劑的驅蚊和滅蚊效果
科研人員進行滅蚊劑抗藥性檢測試驗
科研人員深入居民院落採集野生蚊虫
科研人員將蚊蛹從幼虫中選出,然后將其放入蚊帳內,待其羽化成成蚊
處於幼虫階段的蚊子
科研人員用海綿墊浸透專門配制的濃度小於5%的蔗糖水喂養成蚊
蚊子生命四部曲之四:成蚊
蚊子生命四部曲之三:蛹
蚊子生命四部曲之二:幼虫
蚊子生命四部曲之一:卵
跟隨著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預防控制所的主管醫師李觀翠,穿過長長的通道,進入了該所媒介科昆虫飼養室。進門的那一刻,足以讓第一次到來的人震驚——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分門別類地擺滿了白色搪瓷盆和一個個方形的紗質飼養籠,而在這些盆和籠裡面,是密密麻麻的、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蚊子。
據李觀翠介紹,昆虫飼養室飼養著白紋伊蚊和致倦庫蚊兩種蚊子,這兩種蚊子在成都城區都很常見。其中,致倦庫蚊主要在室內,經常在夜晚騷擾我們的就是它﹔而白紋伊蚊主要在戶外活動,就是白天攻擊我們的“花腳蚊”。
蚊子發育過程分為卵、幼虫、蛹、成蚊四個階段,前面三個階段蚊子都是在水中生活,羽化為成蚊后才脫離水體,而從卵到蚊這一飼養過程極為講究,溫度、光照、濕度、水質都會影響到蚊子的發育。科研人員每天都會專門調制蔗糖水喂養蚊子,糖水的濃度也有嚴格要求,必須控制在5%以下。蚊子的最適宜生活溫度在26-28℃,所以夏季和冬季科研人員都要給它們吹空調。蚊子的幼虫在化蛹后很快就會羽化為成蚊,這就需要科研人員及時將化蛹的蚊子轉移到蚊帳中,避免它們“逃逸”。
“隻有雌蚊才叮咬吸血,雄蚊子不叮人。”——蚊子必須要吸血才能促使其卵巢發育,進而產卵繁殖后代,在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會定期提供小白鼠為其供血。
說起對蚊子的飼養與研究,李觀翠從2008年便開始從事這一工作,性格開朗的她坦言,“這看似簡單而單調的工作其實極具技術含量,而且非常考驗耐性,這些蚊子每天都需要細心呵護,還時不時會被“逃逸”的蚊子叮上一口,瘙痒難耐。但是,每當看著蚊卵一天一天慢慢變成能飛的蚊子,就像親手養大的娃娃一樣,內心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一直在一旁安靜地做著手上工作的同事李玲玲,謙虛地稱自己是蚊子飼養與研究這一行裡的新人,但在大學學習昆虫專業的她,對昆虫一直很痴迷,說起蚊子的特征、習性更是如數家珍,“要辨別蚊子的雌雄很容易:叮咬、吸血的雌蚊子觸角上絨毛稀疏,體型較大。而不叮人的雄蚊子觸角上則布滿了絨毛,像兩支試管刷。”當談到自己的工作,李玲玲說,“蚊子在‘四害’裡面是傳播疾病最厲害的一個。通過我們的研究,能讓大眾用科學的方法,對蚊子進行有效驅避,從而為疾病防控作一些貢獻,這也是讓人感到驕傲的事情!”
四川省疾控中心每年會組織全省21個市州及部分區縣在蚊虫活動高峰時節開展密度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進行預警預測,提示相關部門開展蚊虫預防控制。從2014年開始分別開展了四川省致倦庫蚊和白紋伊蚊對常用衛生殺虫劑抗藥性檢測工作,以指導各地科學開展用藥。此外,四川省疾控中心還會開展相關實驗,測試一些市售驅蚊劑和滅蚊劑的驅蚊和滅蚊效果。
這些實驗室裡一代代繁殖下來的蚊子既可以保証它們體內沒有病毒,而且,它們對殺虫劑幾乎是沒有抗藥性的。它們作為敏感品系,是從野外捕捉回來的蚊子的對照組,做抗藥性等試驗對照,以取得准確的結果。(成都日報記者 胡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