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見証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藏羌織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帶領災區村寨的藏族羌族婦女,從事藏羌織繡創業,近年來與愛馬仕、植村秀、星巴克等多個知名國際品牌合作,讓傳統非遺在國際視野大放異彩。
5月29日,墨爾朶藝術工坊在成都金牛區龍湖西宸天街對外開放,市民可以來這裡免費體驗非遺織繡技藝。工坊店長,是藏羌織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的徒弟——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孫忠平。
墨爾朶是楊華珍家鄉阿壩州一座大山的名字。如今,這三個字也成為楊華珍創辦的一家公司的名字。該公司主要制作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和羌族刺繡文創產品。從2008年重拾織繡技藝帶領一批繡娘創業至今,讓楊華珍驕傲的,既有藏羌織繡傳統非遺技藝相繼與多個國際大牌的授權合作,更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學習這項非遺技藝。
藏羌織繡技藝進入國際視野
楊華珍出生在阿壩州小金縣,從小跟著外婆和母親學習藏羌織繡技藝。長大后,她開過照相館、做過攝影記者,但一直沒有放棄這門傳統技藝。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50歲的楊華珍決定做點什麼。她拿出3萬元注冊公司,帶領10多名從小學習刺繡的阿媽,開始了創業之路,“既為保護藏羌織繡技藝,也希望能帶領當地婦女靠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
為將藏羌織繡技藝轉化為市場認可的商品,2009年,楊華珍帶著大家從阿壩來到成都,在成都文殊坊附近創辦“藏羌繡苑”。但對於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這個創業團隊來說,創業十分艱難。楊華珍和大家想盡辦法,在產品研發上不斷創新。慢慢地,她們的產品有了一些名氣。
2014年,化妝品品牌植村秀主動找上門,希望通過授權合作方式,設計兩款限量版潔顏油。這次合作非常成功,瓶子上印有楊華珍設計圖案的兩款產品大賣,設計費和產品提成總額超過百萬,藏羌織繡名氣大增。
楊華珍的團隊還隨四川展團多次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中國內地館”的展出,參加多項推介活動。巴寶莉、星巴克、歐萊雅等知名國際品牌相繼找上門來。在一次展覽中,楊華珍設計的一幅5米刺繡長卷被愛馬仕看中。雙方已達成藝術授權合作,愛馬仕將根據這幅刺繡作品,設計專門的絲巾。
今年3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點贊並介紹了四川藏羌織繡藝術及其傳承人楊華珍。
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傳統技藝推陳出新
創業13年,楊華珍培養了一大批藏羌織繡技藝傳承人,在阿壩州九寨溝以及成都金牛、溫江、邛崍設立多個工作室或博物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藏羌織繡。更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非遺、學習非遺,並加入到楊華珍的創業團隊。
如今,楊華珍的徒弟中,有的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有的進入高校當老師。他們的作品,屢次銷往國外。來自茂縣的楊白蘭,在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上課,教授藏羌織繡。楊白蘭介紹,她小時候跟著家中長輩學過繡藝,大約十年前,逛成都文殊坊時,偶然看到“藏羌繡苑”,被那些精美的藏羌織繡吸引,於是決定跟著楊華珍學習藏羌織繡。“在傳承傳統技藝基礎上,要推陳出新。不管是圖案花樣,還是刺繡產品,都要不斷適應當下審美需要。”
孫忠平已跟著楊華珍學習藏羌織繡十余年。在成都墨爾朶藝術工坊,孫忠平將自己擅長的繪畫與藏羌織繡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個多種藝術體驗的工作坊。
小康感言
作為非遺傳承人,保護好、傳承好傳統技藝是我的義務和責任。現在,我們的產品已銷售到很多地方,傳統技藝得到很多品牌的認可和顧客的喜歡。我們的創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十分感恩,希望帶動更多人尤其是“4050”婦女,通過學習傳統非遺技藝掌握一技之長,足不出戶居家就業,實現增收。(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文 向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