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成都西北部的岷江,江水豐饒,滾滾向前。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此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將豐富的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從此,成都平原告別洪荒,“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澤被千秋,得“天府之國”美譽。直到今天,“天府”之名仍是成都重要的城市符號。
昨日下午,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共成都市青羊區委宣傳部、成都時代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府文化研究院、杜甫草堂博物館承辦的天府文化傳承發展系列講座首講——“水文化與天府文化”在杜甫草堂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邦本,帶領現場聽眾領略了一場自大禹、李冰以來,天府水文化的悠久歷程和輝煌成就。
彭邦本認為,都江堰既是偉大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是正在運轉、持續增效的現實水利工程,這就使它超越了通常意義的歷史遺產。對於水資源問題日趨嚴重的當今人類,特別是對於人均水資源隻有世界人均值1/4到1/5的中國,都江堰代表的天府水文化深邃理念和科學模式,尤具強烈深刻的現代性意義。
講座中,彭邦本就都江堰的成功奧秘進行了分析。他表示,自大禹、李冰以來,蜀地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水利制度。都江堰採用獨特的無壩引水工程模式,符合水的自然規律,是天府水文化悠久傳統精華之集大成。價廉饒給、就地取用的建筑材料和簡便易行的工程技術,天道酬勤、因地制宜的歲修制度,正是都江堰2000多年來永葆青春活力的奧秘所在。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其整體貫穿始終的道法自然、大道若水、以水為師、天人合一的深邃理念,均完美地順應了水流的規律,反映了先民對水的深刻認識。
流淌千年的天府水文化,也塑造了成都人“上善若水”般的性格,以及安逸悠閑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天府文化的特質,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據成都市委宣傳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系列活動旨在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推動天府文化傳播交流。以文化人、以德潤城,促進實踐養成,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彰顯城市文化魅力。”
據了解,系列講座還將舉行5場,每場活動將邀請天府文化知名專家,包括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川、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等,從天府文化的發展與演變、當代價值、生活美學等角度,深入挖掘利用成都本土傳統文化內涵,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天府文化的特質。
此外,為了滿足市民的觀看、收聽需求,此次系列講座的音視頻還將上傳至騰訊視頻、喜馬拉雅等多個平台,市民朋友在家即可收聽收看此次講座,享受豐富、充實的文化生活。(成都日報記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