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燈舞始創於清朝中期,起源於內江市威遠縣越溪鎮倆母山下,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民間舞蹈。
牛燈舞,顧名思義以放牧、農耕為背景進行創作,編制牛頭和牛衣,以說、唱、走、跳為表演形式,多為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將牛吃草、打滾、刨虱子、洗澡,牛與牛打架、放牛娃騎牛、唱山歌等各種動作融入其中,體現出農民對牛的喜愛和關懷,寄托對豐收的期盼與祝福。
牛頭的制作是關鍵。傳統的牛頭制作,先用毛筆在棉布上畫上簡單的花紋,然后蒙在簸箕上,用橡膠球涂黑做成眼睛,用棉花縫制牛角。牛頭顏色不同,寓意也不同。黃色象征庄稼豐收,紅色象征著日子紅火,而青色、黑色就是水牛的顏色,表現了牛與農耕密不可分的關系。早年間,在鄉村裡沒有路燈的時候,就有人拿著桐油燈、煤油燈為表演隊照路,於是,這種舞蹈表演便被人稱為牛燈舞。
牛燈舞有單牛表演、雙牛表演、群牛表演、牛燈和獅燈共同表演等多種形式。上門拜年祝福一般是單牛表演,廣場和舞台表演多用雙牛、群牛或牛獅共同表演。傳統的牛燈舞缺乏故事性,主要是走鄉串戶行叩拜禮,說四言八句吉祥話,形式較為單調,上世紀80年代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創新傳承上做文章,威遠在牛燈舞原生態表演的基礎上,以當地濃郁的川南鄉村風俗為依托,讓表演內容有了很大的調整,並結合山歌、吹笛等方式,進行劇本創作,使表演更有故事性,推動牛燈舞登上了正式的舞台。
2009年,越溪牛燈舞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作為四川省選送的節目,越溪牛燈舞參加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獲最高獎“精粹獎”,演出道具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永久收藏。
如今,威遠在越溪鎮建起越溪牛燈舞民俗陳列館,展示牛燈舞的歷史、表演形式、音樂和道具制作等,打造牛燈舞傳習基地,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鄭志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