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電影項目推介會上,峨影集團出品的電影《吾愛敦煌》首次正式亮相,計劃於今年上映。這部人物傳記電影,將電影故事片與紀錄片結合,通過劇情與紀錄穿插進行的創新方式,展現以“敦煌女兒”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守護者們數十年來保護、研究、弘揚敦煌文化的不凡人生。
敦煌,這顆在西北大漠中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無數人心向往之。這背后,離不開一代代敦煌守護者們的傳承奮斗,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敦煌從曾經的蒙塵,到如今再度綻放光彩,成為中華文化自信的一張閃亮名片。
《吾愛敦煌》導演、編劇苗月介紹,這部影片,通過講述樊錦詩的擇一事、愛一人、終一生的故事,表現“傳承”這一主題。“敦煌,一頭連著民族的文脈,一頭連著現實的社會,中間是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歷程。”
A對知識分子群體的一次深度講述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它歷來是中西通道上的重要節點,東西方文明在這裡薈萃交融,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兼容並包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亞地區的文化,誕生舉世聞名的莫高窟。而“敦煌兒女”們就在這裡努力傳承民族文脈。
莫高窟始鑿於公元366年,至今保存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造像2000多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苗月說,敦煌莫高窟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一千年營造出民族的文脈,又用了近千年時光傳承到了今天。一千年的營造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能把這個偉大的奇跡最大限度地保護好並傳承給子孫后代,也是一個奇跡。
奇跡,就代表著極其不容易。經歷了一千年營造的莫高窟彩塑和壁畫是盛大的,然而之后的數百年,敦煌經歷了落寞、荒涼,二十世紀初又遭遇列強瘋狂掠奪,成為一位歷經滄桑苦厄的歷史老人。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專業的保護研究機構。“今天,敦煌來到了偉大的新時代,這是一個對歷史文化無比尊重無比呵護的時代,這也是一個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代,敦煌,真正到了可以盛大傳承的時代!”苗月說,正因此,《吾愛敦煌》所要呈現的主題,就是傳承。
從上世紀50年代敦煌研究所(現名敦煌研究院)成立至今,70余年的時光,一代代年輕知識分子帶著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景仰來到敦煌,把一生交給敦煌,成為敦煌的兒女。在苗月看來,敦煌,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技術。
“如何研究、保護、弘揚敦煌博大精深的文化?幾代知識分子努力摸索出了一套經驗。懷著對民族歷史文化遺存的最大敬意,他們在莫高窟安身立命。如果沒有文化的力量,沒有精神信仰的力量,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沒有對敦煌莫高窟藝術的景仰,人在大漠中是很難堅持的。”苗月說,70多年來,在敦煌的幾代知識分子,篳路藍縷,歷經艱辛,努力傳承民族的文脈,他們的人生經歷讓人們看到優秀的知識分子是如何保有自己應該有的樣子。“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對知識分子群體做一次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的講述。”
B揭開生命底色,還原“敦煌女兒”的一生
一代代來到敦煌的守護者們,有大學生,有藝術家,有技藝高超的工匠,在他們中間,有一位特別的女性樊錦詩。她從二十多歲來到敦煌,再也沒有離開,她開創“數字敦煌”,用藝術和技術的載體,留住、展現敦煌,傳承文脈。她,也正是《吾愛敦煌》的主角。
2019年初,苗月帶領主創團隊多次到敦煌採風,與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相關人員數次深入交談,幾易文稿,最終確定將電影故事片與紀錄片結合這樣一種創新的創作手法。
2020年11月,《吾愛敦煌》正式開機,到2021年1月拍攝完成,經歷了敦煌十分寒冷的一個冬天。其中,紀錄片拍攝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以及部分洞窟內修復過程﹔故事片則是以樊錦詩為人物原型進行創作加工的人物傳記電影。
上世紀60年代,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后分配到敦煌工作。她告別了城市告別了戀人,面對大漠風沙,這位城市裡來的江南女孩剪去長發。此后的近半個世紀裡,她的人生基本隻屬於莫高窟。
在敦煌研究院辦公區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落裡,佇立著一座並不高大的石雕,雕塑的名字叫《青春》。雕塑的主體是一個年輕女孩子,意氣風發,短發飛揚,背著背包拿著草帽,充滿動感地走來。這正是樊錦詩這一代人青春時的模樣。
影片中的中年、老年樊錦詩由實力派表演藝術家陳瑾飾演,著名演員林永健、黃品沅、孫敏、張政勇等飾演重要角色。
“敦煌承載了歷史,樊錦詩代表了現實,因此這是一部以歷史為背景的現實人物傳記片。”苗月說,留住敦煌,傳承敦煌,是樊錦詩本人一生的事業線、命運線,也是這部電影的主線。
“樊錦詩的名字很美,人雖瘦小,氣場卻大。樊錦詩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人生經歷,正好像莫高窟的許多壁畫並不止一個層面,不同時代的壁畫會層層覆蓋,樊錦詩不同階段的人生也在層層覆蓋,正是這些層層覆蓋,形成了她人生的厚度。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層層地揭開、講述。”苗月說,揭開一層層生命的底色,還原一個人物的人生,這也是這部電影努力想要完成的使命。
要濃縮呈現一位不平凡人物大半生的經歷,其實並不容易,常常需要一些線索。苗月說,樊錦詩非常喜歡莫高窟259窟中一尊微笑的佛像,並將其稱之為“禪悅佛”。“影片中,我們就讓這尊禪悅佛多次出現在樊錦詩的人生不同階段的畫面中,還有她的情感和思想中。”苗月告訴記者,禪悅,是樊錦詩精神的引領,是她人生修為的寫照。“為了達到人生禪悅一般的境界,她要經歷各種人生的苦樂考驗——寂寞的青春,與愛人長達十九年的兩地相思,艱辛的中年時代,對兒子和家庭的歉疚。六十歲之后,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她才體會到最大的人生考驗來自使命和職責,她必須承擔好保護研究弘揚的重任……”
“諸多對樊錦詩人生形成了影響的人物,或者是被樊錦詩所影響過的人們,都會出現在影片中,人物眾多,但不喧囂。”苗月說。在樊錦詩生命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她的丈夫、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創建者彭金章。兩人是北大同窗,畢業后一個奔赴西北,一個奔赴武漢,近20年分離兩地。千裡之距沒有沖淡兩人的感情,因為懷揣著對同一份事業的赤忱熱愛,他們是愛人,也是彼此最堅強的后盾。因為理解妻子對敦煌的無法割舍,1986年,近50歲的彭金章放棄在武大已有的成就,奔赴敦煌,與妻子一同守護敦煌,終其一生。影片中,彭金章由黃品沅飾演,再現兩人“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故事。
C時代的命題,給出新時代的解答
記者了解到,《吾愛敦煌》整部影片在敦煌全程實景,或部分模擬場景進行拍攝,努力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敦煌研究院眾多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還在片中友情出演,增強了影片的專業性、紀實性和真實質感。
峨影集團制片人、《吾愛敦煌》項目負責人彭瑾告訴記者,影片拍攝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他們非常熱忱、質朴。”彭瑾說。影片拍攝三個多月,攝制組也沒有一天休息,每天早上8點之前出工,在極度寒冷的天氣環境下用十分真誠的態度完成這部作品的拍攝。
作為一部歷史背景題材影片,除了回溯過去,影片也注重對於當下性的呈現。
在樊錦詩榮獲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詞中,有一句:“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
敦煌的保護、研究和傳承,是一個持續性的時代命題。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潮水般涌入莫高窟,樊錦詩的內心有過喜悅和興奮,但更多的是從未有過的緊張和擔心。“樊錦詩深知,不能關起門來搞保護,人們應該享受這一珍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但是文化遺產不能再生,也不可永生,潮水般涌來的人們一起呼出的氣息,對洞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將給莫高窟的傳承帶來很大的威脅,而更大的威脅則來自商業利益,莫高窟還面臨著被捆綁上市。”苗月說,樊錦詩憂心如焚,她為了守住莫高窟,放棄了知識分子的矜持和尊嚴,成了一個脾氣火爆的老太太,拍桌子吵架罵人。“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冷靜的理智,還有火爆的脾氣,樊錦詩活出了一個知識分子與眾不同的樣子。”
影片中還重點將樊錦詩的創新探索建立數字中心進行了呈現,這是隻有這個時代才可能做到的事情:用現代科學的手段把敦煌莫高窟古老的文化精神進行新的展示。經過多年建設,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敦煌石窟藝術,而且細節逼真到連塵土都依稀可見。
樊錦詩曾說:“國家的命運決定了莫高窟的命運。國家獨立了,國家強大了,國家發展了,我們文物也得到保護了,特別感到揚眉吐氣的感覺。”
在苗月看來,樊錦詩這段話,正表達了一代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情感,從情感上和理智上深知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必然緊緊聯系在一起。“國家民族大也,盛也,敦煌才能真正地盛大。”(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