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清晨,家住南充市順慶區文峰街藍光小區的出租車司機王成陽照例出車。他拉著乘客,沿著濱江中路、濱江北路,一路暢行無阻。“以前這幾條路常常堵車,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行人亂穿,車子提不起速,一不小心就要出交通事故,開車常常開得火冒。”
監測數據顯示,濱江中路、濱江北路提升改造后,機動車通行量增加到了3萬輛/天,與改造前相比增加了30%—40%,交通事故發生量也下降了50%以上。
“五一”假期,南充城區的嘉陵江夜游項目,每晚兩艘共300多座的游輪無一空座。
暢通、景美,這就是南充這座城市帶給當地人和游客的舒適感。一個月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國家統計局等單位共同推出的2020-2021年度“中國美好生活城市發布盛典”上,南充與三亞、寧波、揚州等城市上榜中國十大“舒適之城”。南充的入選,與這些年廣泛實施的快捷道路、城市公園、舊城改造等城市建設項目不無關系。據了解,今年,南充市計劃實施重大城建項目201個,年度計劃完成投資640.5億元。
改造小區 舒適宜居
“現在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住在裡面,心情舒暢了。”5月10日上午,家住順慶區西城街道紅花街社區萬泰小區的居民趙仕成走出家門,感嘆小區經過提升改造后的變化。
萬泰小區屬於老舊小區,建成已經20多年,共生活著730戶居民。“以前小區沒有物管,沒有人管理。”順慶區西城街道紅花街社區黨委書記黃文龍說,改造前,小區一些底樓和頂樓住戶隨意“圈地”亂搭亂建,用來放車子、堆雜物等﹔小區地下管網排污不暢,到處冒污水,垃圾隨處可見﹔電線、通訊電纜線懸在空中,結成“蜘蛛網”。
順慶區啟動了針對萬泰小區的提升改造工程。順慶區西城街道首先組織小區居民召開壩壩會,征求大家意見、建議,並在每棟樓發動2-3名老黨員、居民作為代表,通過入戶走訪的方式,征集小區居民對小區提升改造的意見建議。當小區的提升改造方案出來后,又及時將方案在小區公示,進行調整和完善。
最終,萬泰小區地下排污管網疏通了,地面違章搭建物拆除了,同時新建了垃圾池、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停車場,路面鋪設了瀝青,規劃了100余個機動車停車位,重新安裝了路燈,新安裝了人臉識別智慧門禁系統及健身器材,同時,將小區的強弱電線全部下地,讓小區居民滿意。
近5年來,南充共完成城鎮危舊房棚戶區改造16.4萬套,成為全省唯一獲得國務院棚改激勵表彰的城市。
擴路植綠 城市變靚
劉素英是南充人,近年來常住外地。“五一”假期,她回到南充,坐車經過機場大道、陽春路、濱江大道,欣喜發現南充的城市道路變寬、變靚了,城市變大、變美了。
南充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統計數據顯示,南充城鎮化率由2015年的43.8%提高到2020年的51%,年均增長1.44個百分點。南充市累計實施城市建設板塊重大工程項目481個、完工項目418個、完成投資2688億元。
“按照城建出‘作品、精品、藝術品’的思路,南充大力實施城市建設,也讓市民的滿意度、舒適度不斷提升。”南充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以實施順慶區濱江路、西華路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項目為例,業主方和施工方發揚工匠精神,一舉捧回建筑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特別是濱江路改造提升時,還利用親水優勢,設計了堤頂綠道、親水平台、海綿江灘三層景觀,全線共栽種綠色植物202種,形成了植物大觀園。
以綠色為底,北湖公園、雙女石公園、將軍公園、秀水長灘濕地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公園的建成,也讓市民有了更多散步休閑的場所。“公園開園后,每天晚飯后和家人到公園散散步成了習慣。”儀隴縣新政鎮居民許愛國口中的公園指的是經過一年時間的建設,被網友稱為“放牛地”的河灘地變成了集灘地綠化區、多彩濕地區、生態江灘區三大功能的長灘濕地公園。
區域內外 互聯互通
“南充開通了直達西安的動車,我就一直計劃著一場西安之旅。”南充市民任慧告訴記者,西安的鐘樓、華清池、秦始皇陵等景點一直都深深地吸引著她,以前因沒有直達的交通工具一直沒去,這次,她早早地買好了4張動車票。“3個多小時就能到達西安,不僅票價便宜,交通也非常便捷。”
南充位於成都、重慶、西安“西三角經濟區”要沖,自古就有“西通蜀都、東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聯重慶”之地利。近年來,南充全力打造公鐵水航一體化發展,便捷了南充人的出行,也加速了區域經濟的互聯互通。
近日,南潼高速(四川段)施工現場挖土機運作不停。“項目於去年正式開工,建設年限3年,建成后將大大拉近南充至川南地區的‘距離’。”南充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它是南充連接重慶地區的第五條直達高速公路,填補了川東北地區與川南地區無直接快速通道連接的空白。
目前,南充境內共有高速公路10余條,通車裡程574公裡。高坪機場年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鐵路裡程達到335公裡。
去年12月23日,嘉陵區李渡嘉陵江大橋正式通車,連接嘉陵、高坪兩區,結束了李渡鎮嘉陵江兩岸近5萬居民依靠渡船過江的歷史。近五年,南充不僅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還實現了100%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構建起南充立體交通的“毛細血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蒲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