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長高季,錯過等一年!”3到5月歷來被視為長個兒的“黃金期”。許多家長希望能趁機給孩子加把勁、補一補。一些身材不高的成年人心有不甘,總盼著可以覓得良方,再躥一躥。
在電商平台上,商家儼然已嗅到商機,紛紛推出鈣鋅咀嚼片、助力增高貼、增高拉伸機等五花八門的“增高神器”,宣稱可以“激活骨骼二次發育”,實現“快速長高5到20厘米”,適用年齡上限甚至達到44歲。
宣稱骨骺線閉合還能長
“1米24,還是偏矮,起碼要達到1米3才能算標准。”給8歲的兒子量完身高,許昕有些沮喪。到網上搜索有關“增高”的產品,她發現種類繁多。“有口服的,也有外用的,還有專門的器械,說得都挺玄乎,讓人眼花繚亂。”
事實上,大多數產品不僅宣稱對兒童青少年有效,而且標榜可以幫助成年人長高。在一家主營保健食品的店鋪,客服向記者推薦使用售價598元的“組合裝”,其中包括6瓶生長鈣和3瓶鈣鎂鋅維D軟膠囊,“一個周期能長2到5厘米,一般40歲以下都行。”
當記者問到是否需要先拍片子確認骨骺線有沒有閉合時,客服答復稱,“不需要的,骨骺線閉合只是說您本身不能再自然生長了,但是並不影響產品吸收。客戶當中好些都是醫院確診閉合了,服用我們產品再次發育的呢。”
同樣宣稱能夠“激活腦垂體分泌生長素,實現二次骨骼發育”的還有一款外用足貼。“挑戰月高15厘米,促進4到38歲生長。”在產品詳情介紹中,商家稱足貼為“古法配方,磁療調和”。一盒30貼,保底增高1到2厘米,3盒90貼,保底增高3到8厘米,5盒150貼,保底增高8到15厘米。而另一款用法類似的“健長貼”,更是將適用年齡上限提高到44歲,標榜“1周期預計高5到8厘米,2周期預計高8到15厘米,3周期沖刺突破20厘米。”
就連一款固體飲料也稱有奇效,號稱“適合5至44歲人群使用,1盒能長2厘米左右。”產品詳情中的圖表甚至列舉出所謂的對比數據,顯示不僅對身高有影響,還會讓體重、心率、肺活量等發生變化。
同時,也有商家另有說法。“長高的主要因素是遺傳基因和體育運動,后者特別指的是拉伸運動,那些琳玲琅滿目的增高保健藥品都是蒙人的。”一名主營增高拉伸器的客服稱,拉伸運動最好借助拉伸器械,“很多人認為骨骺線閉合就無法長高,其實這是不准確的,很多成年人通過拉伸運動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我們用戶80%以上都是20歲到40歲之間的成年人,堅持下去也會有2到8厘米的拉伸增高。”
按照產品詳情中的介紹,這款拉伸器將固定住腳部,在電動推杆的推動下拉伸軀干四肢,對頸腰腿加拉力,拉伸距離長達40厘米,拉力相當於400公斤,從而使關節拉開,促進增高。
亂象
認証當幌子信息對不上
“國家認証,安全放心”,在一款鈣鐵鋅咀嚼片的產品詳情介紹中,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獲得保健食品標志性的“藍帽認証”成為宣傳的一大亮點,也使其看上去正規許多。
然而,記者根據批准文號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詢平台上進行搜索,結果顯示的產品雖然也是鈣鐵鋅咀嚼片,但產品名稱與在售產品並不相符。而重要的是,查詢平台上的信息列表中明確限定適宜人群為“補充鈣、鐵、鋅的14至17歲人群及成人”,“不適宜人群”則包括“13歲以下人群、孕婦、乳母”,並在注意事項中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藥物﹔適宜人群外的人群不推薦食用本產品﹔本品添加了營養素,與同類營養素同時食用不宜超過推薦量”。
但到了產品頁面上,適用人群則成了“需要補充鈣、鐵、鋅的4至17歲少年兒童及成人、孕早、中期婦女、乳母”,而當記者詢問客服時,對方又給出適合“8至35歲”的答復,並且稱“孕婦不需要吃,備孕是可以的。”
類似這種認証信息“對不上號”的情況並非個例。在一款聲稱可用於5至44歲人群增高的“遠紅外磁穴貼”產品頁面中,同樣赫然打出“國家批文、醫藥認証”的旗號,並附上詳細的醫療器械數據查詢結果及包裝盒背面的產品信息,還特意用紅字和箭頭提醒“請認准醫藥注冊編號、醫藥生產証號和產品技術要求”。記者查詢發現,產品生產地址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而當記者詢問客服時,對方則表示生產地址為吉林長春,發來的第一類醫療器械備案憑証上成了“穴位壓力刺激貼”,備案號與之前的注冊編號截然不同。
其實,即使這些產品的確屬於獲得認証的保健食品或醫療器械,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廣告中大肆鼓吹奇效。《廣告法》第十六條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証﹔不得說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第十八條則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証﹔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提醒
盲目補可能適得其反
要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關於口服增高產品,目前在認知方面有著不少誤區。”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慧談到,市面上的口服增高產品,其中一類無非是營養補充劑,如維生素D、鈣、氨基酸等,這些本身可以從日常均衡飲食中獲取。即使缺乏某種營養素,也是食補優於藥補。如果確實需要用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規范治療,而非自己盲目去補。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過度補鈣可能導致腎結石。對待那些號稱獲批“健”字號的口服增高產品也一定要慎重,不能用保健食品替代藥物。
“另一類口服增高產品宣稱具有‘國際先進技術’,含有生長肽或者生長激素等。但事實上,這類成分很難躲過胃酸的消化作用,口服幾乎不可能產生什麼特殊功效。”在潘慧看來,格外要警惕的是那些添加性激素的口服增高產品。性激素可能在短期內讓孩子生長速度加快,但容易造成性早熟,導致骨骺線提前閉合。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結果得不償失。
“從研究來看,在明確診斷為特定適應症的情況下,注射生長激素可以對長身高有幫助。”不過,潘慧也提醒,“生長激素是處方藥,患者要在專科門診進行科學評估,並由專業醫生制定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過程中要定期隨訪,監測生長速度,從而及時調整用藥,切不可濫用。”
至於標榜效果立竿見影的增高拉伸器械,潘慧建議先弄清背后的原理,“那些器械拉開的只是關節之間的間隙,這是暫時性的,還會再縮回去,並不是真的能讓長骨變長,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高。況且一旦使用不當,還可能造成韌帶拉傷等問題。”潘慧提出,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繩等,更有助於長骨的生長。
“無論選擇何種方式,都要先確認骨骺線是否閉合。從醫學角度來說,骨骺線閉合的話,除非實施‘斷骨增高’手術,否則很難再長身高。不過,這種手術風險比較大,我們國家對此管理十分嚴格。隻有符合特定適應症的情況下,在特別准許的醫院才能開展相關手術,嚴禁用於醫療美容項目。”潘慧認為,對待孩子的身高,家長無需過度焦慮,“我一直強調要樹立科學的身高管理理念,就是說不能一味追求長高,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更重視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綜合考慮飲食、運動、睡眠、情緒等多重因素,而非單純通過藥物治療進行干預。”(北京晚報記者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