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檢查隔振器設備
天府國際機場是高鐵、地鐵與飛機無縫接駁“零距離換乘”的高效綜合交通系統。圖為效果圖
昨日,在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的見証下,中建八局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隔振系統全面啟動。據悉,隔振系統投入運行后,T1航站樓就可以把來自高鐵的振動調成“靜音模式”,而這樣的場景在全球尚屬唯一。
天府國際機場是高鐵、地鐵與飛機無縫接駁“零距離換乘”的高效綜合交通系統,高鐵天府國際機場站位於航站區地下的25米深處,主體車站為地下兩層三洞七跨雙島式六線式車站,其中兩條正線上奔跑的高鐵經過機場時不停靠、不減速,將以最高達350公裡的時速飛馳而過。而當列車下穿時,航站樓旅客能夠不受任何噪聲、振動的干擾,這一高難度技術,工程師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原來,在位於航站樓地下8.5米處,有專門的振動隔離層,放置有近千台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隔振器設備。
據了解,隔振層是機場航站樓和高鐵下穿之間的重要緩沖區,地下是高速列車呼嘯而過,地面是機場航站樓、滑行跑道,天上是飛機起降,這樣的場景在全球都沒有先例。高鐵速度越快其帶來的影響就越大,對周邊建筑物的隔振要求就越高,如何在高鐵穿過之時確保隔振效果,是建設者面臨的重要挑戰。
據中建八局天府國際機場項目工程師李宏亮介紹,大鐵區即指高鐵與航站區交匯區,由於大鐵區隧道結構斷面寬度大,所以振動的影響范圍也大,對隔振要求就很高,不僅要對列車行進的振動進行有效隔離,還要對聲音振動進行有效隔離。針對隔振器設備位於基礎部位,不易檢修更換的客觀困難,中建八局與中建西南設計院共同研究,嚴格比選了隔振形式。
對於隔振器,其核心部件為特種隔振彈簧。而天府國際機場隔振彈簧要求是極為嚴苛的——經300萬次循環載荷作用后,彈簧無斷裂、無任何裂紋,疲勞試驗前后彈簧豎向靜剛度變化小於5%。在對比了多項國際領先的減振系統后,最終選擇了由德國工藝制造的隔振彈簧,這種彈簧設計壽命大於70年,先后在國內的20多個城市的地鐵線路中大量成功使用。
“消能減震技術在復雜結構中的應用,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中是非常成功的。”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宜豐說,先后組織了數次專家論証評審,最終根據振動的各項指標確定了隔振形式,每一台隔振設備,都能承載200噸左右的重量。
據設備生產廠家青島隔而固項目負責人邱玲玲介紹,隔振系統在施工過程中就已安裝就位,通過相關技術手段可以避免整個建筑結構沉降,各組彈簧隔振器將自動調整受力,保証上部結構不發生較大的相對變形,這被稱為“釋放”,“這種技術手段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此項工作完成后,整個航站區建筑物包括T1、T2航站樓,以及地鐵穿過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酒店群,都將由“振動模式”轉變為“靜音模式”,這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順利通航投運提供了保障。(成都日報記者 楊富 圖由中建八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