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學家卜工:三星堆新一輪發掘是中國考古界裡程碑

2021年05月15日07:26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三星堆新一輪發掘 是中國考古界裡程碑

卜工 記者 魏麟瀟 攝

三個“jing”

精彩紛呈,震古爍今

精致發掘,前無古人

經典理論,彪炳史冊

三個突破

突破了古代文獻的束縛

突破了史學的窠臼

突破了狹義考古學的限制

卜工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暨南大學客座教授。著有《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歷史選擇中國模式》、《中國模式解讀早期中國》、《中國DNA——早期中國古禮天下》系列專著,對紅山文明、良渚文明、古蜀文明有獨到的認識和精彩解讀。

昨日下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前副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暨南大學客座教授卜工做客金沙遺址博物館,為廣大考古愛好者帶來了一場題為《王權世界新象萬千——牛河梁中心大墓初探》的講座。卜工妙語連珠的解說,給現場聽眾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考古公開課。對卜工而言,悠久璀璨的古蜀文明同樣是他研究的重要領域。他向記者感慨道,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可以說是中國考古界的裡程碑。三星堆祭祀坑裡反映出的古蜀禮制,深刻証明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

在三星堆遺址感受3個“jing”

“每次來成都,我都會去看三星堆遺址,每次都有新收獲、新感受。”昨日,剛結束了對三星堆遺址考察的卜工對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成果連連贊嘆。他說,這次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讓他感受到3個“jing”:精彩紛呈,震古爍今﹔精致發掘,前無古人﹔經典理論,彪炳史冊。

他告訴記者,他對古蜀文明充滿了興趣,對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一直很關注。細心的他會將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報告中的重點數據和圖片都做成卡片,一一對比。此次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發掘讓他對古蜀文明有了更深一層認識。

卜工說,站在三星堆遺址的祭祀坑旁,他的感受很深。可以用3個“jing”來概括。第一就是精彩紛呈,震古爍今。三星堆遺址從最初的2個祭祀坑到現在的8個祭祀坑,出土的器物太有震撼力了。由於古蜀文明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很多第一次面世的器物很有沖擊力。可以想象,這些器物在當時也一定如當今一般有影響力。

第二個“jing”是精致發掘,前無古人。此次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發掘過程,科技含量很高,規模大。實驗、保護、發掘都在一起,創造了中國考古新高度。

第三個“jing”是經典理論,彪炳史冊。他說,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發掘突破了古代文獻的束縛,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多樣性﹔突破了史學的窠臼﹔突破了狹義考古學的限制。

成都是考古界的“天府之國”

“古蜀文明原本沒有文字記錄,通過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展現了燦爛的文明。很多原本是神話的內容,也都通過考古出土文物得到了一一印証。”卜工提出,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可以說是中國考古界的裡程碑。三星堆祭祀坑裡反映出的古蜀禮制,深刻証明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

從寶墩文化到三星堆、金沙文化,天府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出土的器物能夠証明古蜀歷來富庶,是一個包容多元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卜工相信這裡能夠帶給人們連連不斷的驚喜。“對於成都人來說,成都是天府之國﹔對於考古人來說,成都也是考古界的天府之國。

社會制度或成為揭開三星堆之謎的鑰匙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立人的身份是什麼?青銅面具是古蜀人的祖先崇拜,還是另有他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發掘可以看出,三星堆王國當時有著祭祀和軍隊兩套人馬。”卜工在講座現場談及了對三星堆、對古蜀文明的新認知和新感受,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猜測,“怎麼講到三星堆了呢,三星堆太有吸引力了。”結合當日的主題牛河梁遺址,卜工也將三星堆、金沙遺址與牛河梁遺址的出土器物做了對比講解。“滿天星斗話起源,結合部處最耀眼。制度創造奠基業,王者霸氣書凱旋。”卜工認為,牛河梁遺址“前朝后寢”的布局是宗廟朝拜的儀式﹔三星堆祭祀“前歌后舞”的方陣是巡游展示的儀式。

卜工向記者道出了他的最新猜想: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大大小小23個青銅面具很有可能是禮器,是身份級別的象征。銅人像則是祭祀隊伍。他認為,三星堆遺址展現了古蜀人一手抓祭祀一手抓軍隊的制度。這樣的制度解讀有可能是揭開三星堆遺址之謎的一把鑰匙。

三星堆遺址2個老祭祀坑與6個新祭祀坑的相繼出土,讓三星堆的整個祭祀場所更加豐滿,為專家研究提供了更翔實的材料。卜工告訴記者,三星堆遺址8個祭祀坑活化了古蜀祭祀場景。他解釋道,根據現場布局可以看出,三星堆遺址1號4號坑可能在一排﹔2、3號在一排﹔ 7、8號在一排﹔ 5、6號在一排。這些祭祀坑倆倆成對,形成有著先后順序。“一個文明的中期,文明程度往往是最高最厲害的。2號坑在中間,它規模最大的可能性最大。”

“要將器物回歸到活化場景中去,看到當時的制度,舉一反三,通過制度找到揭開三星堆之謎的鑰匙。”卜工告訴記者,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中,埋在祭祀坑最下層的是青銅神壇、神殿等祭祀對象,埋在祭祀坑中層的是銅立人、銅人頭像等祭祀主體,埋在最上層的是祭祀舞隊,由67根象牙組成。一層層剝離,器物有了意義。“如果將67根象牙中的3根作為領隊居前,余下64根按八縱八橫的隊形排列,就會猛然發現,每根象牙的后面,仿佛都站立著身著靚裝的舞者,或體格健碩,或婀娜多姿,正翹首以待鼓樂號令。”卜工神採飛揚地向記者描繪這一場景,這種陣勢與先秦文獻的“八佾舞”毫無二致。此舞是中國古代頂級的祭祀舞蹈,因《論語》“八佾舞於庭”而廣為流傳。

卜工說,2號坑出土的青銅面具由小而大的序列,可能與佩戴面具人物的級別相對應,因此,是當時兵制或軍功制度的見証。青銅大立人應該是掌管祀與戎的王者。在良渚時期,就有將玉琮作為禮器,象征著等級。古蜀人則將面具作為禮器,象征等級。青銅人像是祭祀隊伍。祭祀與軍隊兩套隊伍正是三星堆王國的制度體現。

“如果留意你會發現,三星堆的青銅面具都很大,而且上面都有方窟窿,應該是懸挂用的。”卜工還提道,青銅面具應該是穿著木方子,架在一個地方。有可能像編鐘一樣,挂在某個地方。

延伸閱讀

數次來成都

痴迷古蜀文明

近兩年來,卜工多次來蓉,為成都的考古迷帶來精彩講座,探尋神秘的古蜀文明。

2020年10月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舉行,卜工作為嘉賓參會。“把目光僅僅停留在精美絕倫的出土器物上,是遠遠不夠充分的,揭開器物背后的古蜀禮制,才是領略古蜀文明大千世界的鑰匙,”在卜工看來,禮制的發生發展、成熟完善,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獨特經歷,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基本脈絡,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色。而三星堆祭祀坑裡反映出的古蜀禮制,深刻証明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

2019年3月2日,卜工亮相成都博物館,在《古蜀文明與早期中國的關系》講座中為市民揭秘古蜀文明之謎,帶領大家深度了解古蜀文明與早期中國的重要關系。

新聞多一點

卜工金沙開講牛河梁遺址

昨日下午,著名考古專家卜工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為廣大考古愛好者帶來了一場題為《王權世界新象萬千——牛河梁中心大墓初探》的講座。卜工妙語連珠的解說,給現場聽眾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考古公開課。卜工認為,牛河梁不是普通的遺址,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陵所在地。

具有傳奇色彩的牛河梁遺址,在早期中國文明進程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個由若干山頭連接組成,有設計有規劃,有層次有規律分布的山地遺址,是高踞於遺址等級鏈頂端的超級工程。牛河梁遺址集中了早期中國多種古禮制度。其中,用彩制度、用玉制度、享堂制度、盟誓制度最引人關注。

卜工肯定了牛河梁遺址發現與發掘的重要意義。它改變了學術界以往對中國古代文明定義的標准,尤其是蘇秉琦先生的文明理論對中國考古學產生深遠的影響——1986年,蘇秉琦先生正式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說”,明確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樣性,顛覆了傳統的黃河文明中心論,開創了文明探源的新格局,拓寬了關於文明起源的研究事業,推進了中國學派的健康發展。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對考古學科發展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剛剛結束了對三星堆遺址的考察,卜工在講座現場談及對三星堆、對古蜀文明的新認知和新感受,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猜測,“怎麼講到三星堆了呢,三星堆太有吸引力了。”結合當日的主題牛河梁遺址,卜工也將三星堆、金沙遺址與牛河梁遺址的出土器物做了對比講解。“滿天星斗話起源,結合部處最耀眼。制度創造奠基業,王者霸氣書凱旋。”卜工認為,牛河梁遺址“前朝后寢”的布局是宗廟朝拜的儀式﹔三星堆祭祀“前歌后舞”的方陣是巡游展示的儀式。

(成都日報記者 王嘉 段禎)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