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向何處去?

2021年05月09日08:22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生機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向何處去?

35年前,三星堆橫空出世,一醒驚天下﹔35年后,新發掘的6個祭祀坑,再度被世界關注。日前,成都日報錦觀連續推出“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文物猜猜猜”活動。10件代表性文物,激發了大眾對古蜀文明和天府文化的探尋和關注。

三星堆文化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三星堆、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讓古蜀國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考古資料顯示,寶墩文化史前城址群、三星堆文化、十二橋·金沙文化、晚期蜀文化共同勾勒了古蜀文化從起源、發展到消亡的大體過程。

三星堆最繁盛時期大約在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距今約3700年至3200年。至商代晚期之時,繁榮數百載的三星堆都城變成一片廢墟。恰好在此時,金沙遺址逐漸興起,並走向繁榮……

一脈相承的祭祀文化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城區西北部,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蜀文化遺址,其繁榮時期距今約3200年至2600年。遺址佔地5平方公裡以上,有著與三星堆遺址類似的明確功能分區。

據金沙遺址博物館專家介紹,金沙遺址的祭祀遺跡除沿用三星堆祭祀坑埋藏形式外,還採用了就地掩埋的方式。“祭祀用品除了與三星堆一樣用金玉銅器以及象牙外,還使用了大量獠牙、鹿角和卜甲。”值得一提的是,金沙遺址是世界上同時期發現象牙最為密集的遺址,這也凸顯了古蜀盛大的祭祀儀式和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

金沙遺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紋玉璋,刻畫了兩組頭戴高冠、方耳方頤、身著長袍、肩扛象牙的人像。該圖案與三星堆“祭山圖”玉邊璋上的圖案類似,清楚地向人們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景。尤其是人像頭部與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頭像極為相似,他們可能是祭師或巫師。

金沙遺址目前出土了12件石跪坐人像,造型基本相同:赤身裸體,赤足,雙手被繩索反綁在身后,雙腿彎曲,雙膝跪地。特別是有的石跪坐人像還與石虎放在一起,虎口正對人的胸膛,這種特殊的擺放形式,充分表明人像、石虎、石蛇應都是特殊的祭祀物品。專家認為,金沙遺址所出現的用石雕人像代替過去的活人祭祀現象,一方面體現出金沙社會上層統治階層意識上的進步,已充分認識到人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藝術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段的提高。

不斷“撞臉”的出土器物

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認為,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驚世發現令人矚目。兩個遺址內出土的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光彩奪目的金器、色彩斑斕的玉器,均是古蜀先民創造力的體現。同時,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器物上所體現的與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周邊區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又彰顯了天府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承載古蜀文明的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是國內出土夏商時期玉器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遺址之一。不僅出土了源自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十節玉琮和源自黃河流域的玉璋、玉戈、玉鉞等,還有古蜀人廣泛吸收其他地區玉文化,融合創新后制作出的具有鮮明古蜀特色的玉器新品種、新造型。金沙遺址出土的玉戈兼具了玉戈和玉璋的部分特點,是璋戈合體的典型,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這類玉戈在三星堆祭祀坑中也有大量發現,曾被形象地稱為魚嘴形玉璋,但不見於成都平原以外地區,是古蜀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凹刃玉鑿、有領玉璧等有著鮮明特色的玉器,曾從四川流傳到我國雲、貴,以及越南一帶,成為不同地區文化交流的有力証據。

金沙遺址通常被認為是繼廣漢三星堆之后,古蜀王國在成都平原興起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存在顯著的文化演變、吸納與融合態勢。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兩個遺址中的器物也不斷“撞臉”。

金沙青銅立人像,總體風格造型與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極為相似,他們都被塑造成高高站立的人物,臉形類似,神情庄嚴,雙手聚於胸前、有著相同的手勢。但是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冠形更為奇特。又如金沙遺址目前共出土的2件黃金面具,其中商周金面具是目前中國出土同時期保存最為完整的一件黃金面具。金面具與三星堆出土的4件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殘片相比,造型風格極為相像。

蜀人精神的歷史傳承

古蜀人崇奉太陽,古蜀文化中有大量反映太陽崇拜的遺跡和遺物,真實地反映了古蜀王國太陽崇拜的繁盛。

在三星堆遺址兩個祭祀坑中,有許多與太陽崇拜有關的物件:三星堆大立人座台面中部及人像的筒形冠上有“日暈”紋,神殿屋蓋上有“太陽芒紋”,銅神壇上站立的眾祭司服飾上裝點著太陽紋,二號坑中還出土有6件銅太陽形器,其中巨大無比的銅車輪形器更是對太陽最具象的表現。

在金沙遺址中,太陽崇拜的信仰體現得更為清晰和突出。金沙人用“鳥”和“太陽光芒”相結合的形式,表現自己眼中的宇宙和太陽。金沙遺址祭祀區中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太陽崇拜和太陽神話的最好實物記錄。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對樹的崇拜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三星堆遺址的二號祭祀坑出土了6件銅質“神樹”,其中有2件大神樹、4件小神樹。這些神樹在出土時破碎不堪,還有用火燒過的痕跡。經考古專家復原,1號神樹以極其震撼人心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三星堆神樹應是古代傳說中扶桑、建木等神樹的一種復合型產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為“通天”。

金沙遺址出土的銅鳥,與三星堆神樹上的銅鳥造型相似,而且它們的腹下幾乎都有殘斷的痕跡,可能只是某一大型銅器的飾件。與三星堆一樣,金沙還出土有數量眾多的銅鈴和形式各異的銅挂飾。專家認為,這些銅挂飾和銅鈴的出土,說明金沙遺址中可能也有像三星堆那樣的大型青銅神樹或類似的東西存在。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蜀文化首席專家譚繼和認為,金沙太陽神鳥與三星堆青銅神樹或許都是古蜀飛鳥崇拜、自然崇拜的寫照。因此也能看出蜀人的浪漫主義、夢想精神、理想精神、奮斗精神的歷史傳承。(成都日報記者 王嘉 段禎)

(責編:羅昱、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