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頭擺放有序的共享單車
成都“5+1”區域的共享單車號牌
限量投放
在“5+1”中心城區(錦江區、青羊區、武侯區、金牛區、成華區以及高新區)規定投放總量為45萬輛,三家共享單車企業配額分別為美團24萬輛、青桔13萬輛、哈啰8萬輛。
上牌監管
去年10月開始,成都啟動“5+1”區域的共享單車上牌,把專用號牌號碼、車輛車身編號和車鎖號碼進行一一對應登記備案。今年1月開始清理回收未上牌單車。
全域上牌
雙流、龍泉驛、郫都、新都、溫江5個二圈層區域號牌也正在陸續上牌,實行“一區一色”管理,明確標有“雙流區”等字樣,號牌屬於哪個區一目了然。
幾年前,共享單車甫一出現,即受到成都市民的追捧,並迅速發展壯大。
成都全市共享單車保有量最高曾有180萬輛。數量激增的同時,負面效應也在不斷顯現:亂停亂放,惡性競爭,市民的“新歡”,一度讓城市“頭疼”。
面對這種新事物,城市該如何出手,並走出先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進而讓這種新事物既能方便市民,同時盡可能減少負面效應?
“既要跑得好,又得不亂撂。”在成都,一種以“家底清晰、總量控制、動態調整”為核心,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參與,技術賦能”為特色的治理新模式最近逐步浮出水面,並向全國推廣。
新態勢:秩序好了、效率高了、浪費少了
“指揮中心呼叫!東郊記憶西大門點位超量,請美團清運40輛、青桔清運50輛,收到請回復。”
“美團收到!”
“青桔收到!”
上述一幕,是4月26日上午9點,發生在位於成都市成華區怡福巷內成都共享單車序化管理平台指揮中心大廳的一幕。
在這個被人俗稱為共享單車“城市大腦”內,一樓大廳中,10多個員工正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的巨大顯示屏,上面實時顯示著全市主城區近千個點位共享單車的分布狀況。
四種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狀態:紅色代表超量,黃色代表趨近飽和,藍色代表車少,綠色代表正常。
遇到超量,現場管理人員會立即作出反應,通過內部通訊渠道,呼叫在相應點位周圍的運營管理團隊及時疏散。
整個過程不到半小時,超量報警解除了,現場又恢復了清爽。
管理平台的管理人員同時也是成華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楊雲翔透露,這樣的呼叫和響應,管理平台每天會發生幾百次。
依靠這個平台,之前亂停亂放的現象明顯改善,共享單車公司的運營效率也更高了。
“以前可不是這樣。”市城管委廣告市容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伴隨著共享單車數量保有量激增,亂停亂放問題日益突出,各地城管隊員和文明志願者疲於應付。
為了緩解矛盾,成都當時隻得通過“扣車”或“暫時保管”,但收效甚微,揚湯止沸。
后來,隨著問題日益嚴峻,城管發現問題后,會指令企業運維人員清理,但亂象還是沒有得到根治。
2018年底,全國首批共享單車規范管理在成華試點,兩年后,這一試點已經逐步擴大到中心城區“5+1”區域(錦江區、青羊區、武侯區、金牛區、成華區以及高新區),效果初顯。
政府主管部門感受到的是:管理效率提高了。
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之前靠吼,現在是網上直接派單。
其次,是管理方式更加精細化。在管理平台上,“5+1”區域內的近千個點位上,都可以監測到單車的上牌率、廢置率、閑置率、車輛活躍度、飽和度等多項數據。
市民感受到的是,之前街上多得“打堆堆”的共享單車數量少了,秩序好了。
以首先試水的成華區為例:單車總量從2019年11月的14萬輛,下降到了2021年4月的7萬余輛。
企業的感受也是正面的,因為效率高了。單車閑置率由原來的18.23%下降到5.41%,廢棄率由原來的9.13%下降到1.68%,使用率從55%上升到了80%。
“使用率提高,運營成本就會相對降低。”成都一單車企業負責人証實,“如果能快速調度車輛,對於我們來說當然好。”
新模式:家底清晰、總量控制、動態調控
成都“5+1”區域到底需要多少共享單車,才是最優狀態?
為了准確回答這個問題,2020年3月,市交通運輸局會同市城管委、市交通管理局,聘請第三方機構,綜合考慮城市道路空間承載能力、停放設施資源、公眾出行需求等因素,經過模型推算、反復測算,得出一個結果:2021年為45萬輛。
需求總量得出后,那現存的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要得出結論,需要對現有區域內單車數量進行統計摸底。
去年10月開始,成都啟動“5+1”區域的共享單車上牌工作。“號牌就是單車的身份証。”該負責人介紹,為防止偽造號牌,安裝號牌時,要把專用號牌號碼、車輛車身編號和車鎖號碼進行一一對應登記,錄入交通局共享單車監管系統備案。
一陣忙碌,結果出來了,當時,“5+1”區域的共享單車數量是60萬輛,“超載”明顯。
家底清了,蛋糕定了,第三個環節是“分蛋糕”,即確定各家公司的市場份額。
目前,成都市場上有美團、青桔和哈啰三家公司,如何確定他們的比例?“這個環節是最艱苦的,因為各家都想多爭取一點,情理之中。”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
經過三家公司同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委和市交管局三個部門一起反復磋商,艱苦談判,最后,主要考慮現有市場實際佔有率、上一年度的考核結果等因素,美團、青桔和哈啰三家分別為24萬、13萬和8萬的市場份額。
在此基礎上,今年1月,成都開始清理回收未上牌單車。通過帶牌扣車,富余的車輛封存在指定的集中停放點,或者讓共享單車企業將牌子取下來。
這只是“第一口蛋糕”,接下來怎麼辦,會不會一張配額吃一輩子?不可能!為了調動各家企業的積極性,督促他們提高服務質量,尤其是服從調配,維持秩序,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委和市交通管理局三方共同決定按照《“5+1”城區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投放量動態調整方案》調整配額。
市城管委每季度根據共享單車企業的停放秩序進行一次考評打分,根據得分情況,對考核排名最末的企業將按以自身為基數,減少20%投放量,減少的量會全部轉交給考核排名第一的企業。
蛋糕分好了,規則明確了,還剩一個環節,就是如何實時掌握單車在各個點位的分布情況?“這是個高科技工作。”楊雲翔告訴記者,為了精准掌握全市共享單車平台在全市千點位上設置了近程物聯網終端,以此來識別、捕捉周圍車輛數量和所屬企業,並通過互聯網及時上傳到指揮中心,方便中心及時發現、調動。
其他區域的共享單車騎到“5+1”區域怎麼辦?“一方面,這些區域也正在陸續上牌,未上牌的車要被清理。”市城管委介紹,雙流、龍泉驛、郫都、新都、溫江5個二圈層區域號牌實行“一區一色”管理,其中雙流區為其區花海棠花的顏色,龍泉驛區為其區花桃花的桃色,郫都區為其區花杜鵑顏色為主色,新都區是古香古色的醬紅色,溫江區為象征著青春繁榮的綠色。另外,號牌上方明確標有“雙流區”“龍泉驛區”等字樣,號牌屬於哪個區一目了然,“一區一色就是為了堵住超量投放的漏洞。”
新理念: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元參與、技術賦能
為什麼成都共享單車的治理效果這麼好?採訪中,我們把問題拋給相關部門。
“核心一點,就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現代城市治理的核心。
以人為本不抽象,在成都模式中具象為:要不要治理,由老百姓說了算﹔誰來管怎麼管,由群眾自行商量﹔治理成果好壞,由老百姓來評價。
先說第一點,要不要治理。一開始,並不是黨委政府說要治理,而是老百姓,包括企業自身都覺得問題嚴重,政府才順勢推出。
單車的超量投放,導致閑置率增加,騎行率降低,路面車輛淤積,不僅影響城市環境,也讓百姓和企業的利益受損。
形勢所迫,必須治理。這是全社會的共識。正因為有了共識,后期推進過程中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其次,誰來管,怎麼管,也是各方共同商量的結果。包括合理數量的界定、各方的比例分配、考核標准,都是各方共同議定的,沒有哪一個環節是政府直接下命令。
在過程中,管理方一改之前的政府“獨角戲”,引入街道、社區、物業、志願者等,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參與”的治理格局。
多元參與,正是從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的核心之一。“最后一條,技術賦能。”該負責人表示,成都探索之所以進展順利,各種新技術的運用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近程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等,這些新技術的出現,為共享單車新模式的出爐發揮了重要作用。(成都日報記者 李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