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中國公路學會第二十三屆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大會上,四川公路設計院道橋試驗研究所大件運輸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大件運輸橋梁智能評估系統”摘得2021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獎——最佳產品類獎。
據了解,這是四川公路設計院道橋試驗研究所大件運輸技術團隊繼去年“山區高速公路工程結構集群化安全監測預警技術及信息化系統應用”獲得2020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獎——創新技術獎后,再一次獲得該類獎項。
為何要研發這個系統?這個系統有哪些技術創新和亮點?
頒獎現場。四川公路設計院研究所供圖
直擊“痛點” 以現實需求為導向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迅速,裝備制造、石化、能源、冶金等行業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紛紛上馬,大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逐步朝集群化、智能化及高端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重點建設工程項目規模迅速擴大,工業設備大型化、重型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通過公路運輸特大、特重型工業大件設備已出現常態化的趨勢。
但是,大件設備運輸的迅速發展面臨著一些“痛點”:由於不同批次的大件運輸車輛尺寸、重量和軸荷分布都各不相同,裝載方案千差萬別,難以統一﹔高速公路建設年代分布較廣,各條高速路線修建年代、設計荷載標准、橋梁結構形式各不相同﹔對於單獨大件,審批單位需要在審批時限內對大量的橋梁進行驗算評估,評估工作量巨大﹔大件運輸橋梁評估技術含量高,缺少一套安全、科學、智能、快速的評估方法。
如何保証大件運輸過程中公路橋梁結構的安全性,同時提升大件運輸車輛通行的審批工作效率,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科技賦能 多項“黑科技”集一身
基於上述“痛點”,在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主持下,四川公路設計院道橋試驗研究所大件運輸技術團隊結合多年在超重大件設備運輸技術保障的豐富經驗以及橋隧檢測、公路養護等方面的強大實力,開發了“大件運輸橋梁智能評估系統”。
大件運輸橋梁智能評估系統登錄界面。四川公路設計院研究所供圖
該系統搭建大件運輸快速評估服務平台,建立了橋梁驗算基礎信息數據庫,基於大件運輸路橋安全評估模型研究,運用BIM+GIS、物聯網感知監測、大數據統計分析和雲計算等方法,綜合考慮運輸成本和通過性評價結果等因素,利用路網拓扑結構實現運輸路線的自動規劃,實現大件運輸選線的智能化。
隻要輸入運輸車型、軸荷、路線等相關參數,系統就會自動進行通行方案分析並完成快速驗算評估,出具評估結果,審批單位隨即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審批。
同時,該系統實現公路信息庫的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統一更新,並集成了大件運輸審批管理平台,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快速評估審批流程,將大件運輸管理流程數字化,極大提高大件運輸管理效率,節省申報、審批和評估時間。
依托該系統及相關研究,四川公路設計院道橋試驗研究所大件運輸技術團隊還參與編制了《四川省大件公路設計技術指標規定》《通行大件運輸公路安全性評價規范》等行業標准及規范,出版了技術專著《公路大件運輸技術與安全》,有力推動了行業科技進步和服務水平提高。
推廣應用 提質增效創紀錄
獲獎証書及獎杯。四川公路設計院研究所供圖
目前,該系統開發並建立了四川省高速公路大件運輸通道橋梁信息數據庫(一期),實現了四川省19段高速公路、裡程2000余公裡,以及約2500座橋梁的全覆蓋,建成了四川省高速公路大件運輸出川主通道。
自系統推廣應用以來,四川省大件運輸工作效率得以極大提升。據測算,相比傳統大件運輸評估方法及審批流程,評估速度提高了6倍以上,審批周期縮短了80%,評估費用節省了70%以上,實現了“一扇門辦事、一站式服務”。
依托該系統,四川公路設計院道橋試驗研究所大件運輸技術團隊還在2020年11月順利完成四川江油雙河鎮天明電廠大件設備運輸技術保障任務。該大件運輸車貨總重720噸,實際運輸最大車貨總重680噸,行駛裡程180公裡,成功創造了國內高速公路大件運輸單件次車貨總重量最大的記錄,也為國內同類型項目提供了借鑒。(張俊鋒、費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