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金竹坪村: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樣”

2021年04月22日09:28  來源:廣安在線
 
原標題:金竹坪村: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樣”

  點位名片

  廣安鄰水縣黎家鎮金竹坪村,位於明月山脈的半山腰,海拔800米左右,面積11.5平方公裡,山區面積約佔55%,深丘面積約佔35%,水域面積2600畝,總人口2325人。

  數說變化

  全村共有貧困戶147戶307人,2019年底,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目前,村裡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及果蔬種植,60余名村民通過在基地務工,人均年收入達到13000元以上。

  4月9日,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驅車來到鄰水縣黎家鎮金竹坪村。種植基地裡,村民正在除草。聊起村裡的變化,今年59歲的蘭傳淑深有體會:“以前靠山吃山越吃越窮,如今靠山吃山越吃越富,都是靠山吃山,而吃法不一樣,過的日子也就不一樣了。”

  因交通極度不便,金竹坪村曾一度成為鄰水縣的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村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如今的金竹坪村畜禽遍地、瓜果飄香,產業發展欣欣向榮。村民有了流轉土地的租金、股金、基地務工等多項收入,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巨大改變。2019年,該村順利脫貧摘帽,曾經的深度貧困村搖身一變成為美麗幸福新村。

  基礎改善 山鄉舊貌換新顏

  站在金竹坪村觀景台,雨后的明月山格外秀麗,山下的大洪湖盡收眼底。然而正是這一山一湖,讓曾經靠山吃山的金竹坪人困苦不已。

  “山高坡陡,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望到屋、走到哭。”蘭傳淑告訴記者,曾經有村民患重病急需救治,卻因山高路遠車進不來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身亡。

  金竹坪村,一個被村民稱為“四根樹”的地方。在黎家鎮人心中,“四根樹”是貧窮的代名詞。守著大山的人越來越少,村裡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山上的人也自發往山腳下搬遷,甚至出現一個村小組沒有一個人居住的“窘境”。土地無人耕種,撂荒率達到80%以上。村裡的第一條路還是4組返鄉村民蘭加明為了發展產業而修通的。

  2017年,村裡有一條有6.3公裡長的山路,隻有路基,有一段2.5公裡的路,被兩三米高的茅草遮掩得嚴嚴實實,難以通行。蘭加明為修通此路帶人清理茅草,由於工人都住在山下,山路陡峭難行,蘭加明就當起司機,每天早上6點接村民上山干活,下午5點半再送他們下山回家。

  2018年8月,金竹坪村通了第一條3公裡長的公路。“以前到九龍鎮趕場,天不亮就要出發,天黑才能回家,現在路修好了,騎上自家的‘電馬兒’,半個小時就到了,真的太方便了。”蘭傳淑說,通車那天,許多村民通過電話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在外務工的親人,大家甭提有多高興了。

  經過3年多的集中攻堅,金竹坪村硬化公路達到了59公裡。

  “路一通,百事通。我們村脫貧有了希望。”該村黨支部副書記秦剛偉說,打開了交通這個“腸梗阻”,村裡一下“活”了起來。

  目前,村裡還開通了到鄰水縣九龍鎮的公交車,每天一班往返,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裡新建了32口飲水池,架設管道30余公裡,每家每戶通了自來水﹔4G網絡實現全覆蓋……“四根樹”慢慢變了樣,曾經落后的山鄉面貌一去不復返。

  發展產業 鼓起村民“錢袋子”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蘭加明帶著“回鄉創業、反哺家鄉”的念頭,在金竹坪村成立了滿山綠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全村200余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大力發展生態養殖以及果蔬種植,60余名村民更是通過在基地務工,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3000元以上。

  該村利用資源優勢,將產業發展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曾經無人問津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集康養、旅游、特色種養為一體的特色鄉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選擇回鄉發展。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金竹坪村經過近3年的發展,畜禽遍地、瓜果飄香,產業發展欣欣向榮。村民有了流轉土地的租金、股金、在基地務工等多項收入,2019年,該村順利脫貧摘帽。

  更讓村民欣喜的是,村裡還通過蘭加明成立的澍林農旅開發有限公司,引進了華美時尚有限公司實施棕閣山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項目總投資6億元,規劃面積15平方公裡,將按照“一軸兩區”的布局,建設主入口接待中心、水上娛樂區、花谷探秘區、觀光體驗基地、山居民宿、森林康養等項目。

  在產業的帶動下,村民的內生動力也被進一步激發。隨著村裡基礎設施改善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的土特產也不愁賣。“土雞蛋能賣到25元一斤,比九龍鎮市場上的雞蛋要貴7元。”村民馮勝雲說,看到商機后,他家特意多養了十幾隻雞。

  不僅是馮勝雲,近年來,不少村民還購置了車輛跑運輸,錢袋子越來越鼓……(鄰水記者站 唐力 廣安日報記者 康建林)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