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間,四川西昌城區種植的藍花楹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數量從600棵到50000多棵,身份由客人變主人,逆襲為西昌的市樹(此前報道)。
將藍花楹引入西昌行道樹第一人——西昌市風景園林綠化管理處原副主任那劍新認為,目前,藍花楹在西昌街道的分布較為合理,已經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城市景觀。西昌學院的專家們建議:為了確保城市的生態安全,西昌城區在現有基礎上應該克制擴大種植藍花楹的規模。
西昌藍花楹第一人:
藍花楹分布較合理,已形成獨特城市景觀
從雅西高速下來,進入新修的迎賓大道。兩旁,種植著粗大的藍花楹,這是今年新種下的。進入城區,穿過西昌的大街小巷,長長的建昌路、航天大道東延線、觀海路、菜子山大道、北碧府路等,到處都是藍花楹的身影。這個季節,花團錦簇,在城區匯聚成一條條藍色的“河流”。在西昌第一條集中種植藍花楹的航天北路,更是形成了“藍海”,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
據了解,這些“藍色河流”,有的是新修道路時,被規劃為藍花楹大道的。比如,迎賓大道、建昌路、月亮湖公園等地。城區更多的“藍色河流”是換種而成,比如,前年,將北碧府路、航天大道東延線的香樟換成了藍花楹﹔去年,將寧遠大道、觀海路的黃葛樹換成了藍花楹﹔今年,將菜子山大道的馬褂木換為藍花楹。
看著藍花楹在西昌落地生根,佔領著越來越多的領地,那劍新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感到自豪,用他的話說,“我引種成功了,還讓它們火了,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另一方面,他感到了一絲絲生態安全的隱憂。他還記得,當年攀枝花市遍種鳳凰木(又稱紅花楹),形成獨特的城市景觀,但后來暴發了毛毛虫災難,不得不砍樹換種。他認為,目前,藍花楹在西昌街道的分布較為合理,已經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城市景觀。
攀枝花市民講述:
當地遍植鳳凰木 曾暴發過生態災難
那劍新講的“攀枝花的鳳凰木(又名紅花楹)生態災害”事件已成為一代攀枝花人的記憶。
時至今日,攀枝花市民陶勇還記得,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攀枝花市區大批量種植鳳凰木為行道樹,還將其確定為市樹。鳳凰木開花時,滿樹紅紅火火,形成攀枝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當地旅游宣傳時的一張名片。好景不長,后來,暴發了虫災,虫爬上樹啃食樹葉,把樹啃得光禿禿的。有行人在種有鳳凰木的大街上走路或者騎摩托車時,先感覺脖子上痒酥酥的。用手一摸,一條冰涼冰涼的軟虫伏在那裡,嘴邊還吐著絲線。有這種驚悚體驗的市民越來越多,讓人們一看見鳳凰木就心生怕意。最嚴重的時候,放眼望去,滿樹到處都是虫,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市民的正常生活。
為了與這些虫害做斗爭,當地政府打過藥。“滿大街都是農藥味道。”陶勇說,更恐怖的是,剛開始農藥對這些虫還效,后來逐漸失效,打不死它們。在彌漫著農藥的大街上活動,還會不時與天上掉下的虫不期而遇,它們掉在人們的頭上,落在人們的衣服上。他記得,大約斗爭了兩三年,最后啟動了砍樹行動,才滅掉了這場虫災。老市區的一街道,將鳳凰木換成了垂葉榕和香樟等樹種。
王玉軍在《攀枝花日報》上發表的散文《夏日的火鳳凰》也談到了那段歷史: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一場嚴重的病虫害席卷了整個城市,說來也怪,那些害虫進攻的主要對象就是鳳凰木,一兩年的功夫,整座城市的鳳凰木都在呻吟,流淚,瀕臨死亡。幾乎所有的鳳凰木都染上了尺蠖病虫害,這種害虫也稱作“弓背虫”或“吊死鬼”,身體細長,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休息時,身體能斜向伸直如枝狀,長大變成蛾子后,體細長有短毛和翅膀,觸角絲狀或羽狀,稱為“尺蛾”。盡管全市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殺虫救樹”行動,可是收效甚微。無奈之下,整座城市大規模砍伐鳳凰木,隻有地處偏野的少數樹木躲過此劫。那場“鳳凰殺”之后,城市的鳳凰木在城市裡變得鳳毛鱗角了。隨著攀枝花康養旅游發展,取代鳳凰木的綠化樹種類繁多,公路,街道兩旁的藍花楹,異木棉,雞冠刺桐,三角梅,小葉欖仁……
專家觀點:
適度增加藍花楹,不建議集中連片替換其它樹種
封面新聞記者在航天北路採訪時觀察到,有零星的花枝上布滿了蚜虫。這是否也意味著西昌的藍花楹正面臨著虫害?或者這是否意味著西昌藍花楹有重蹈攀枝花紅花楹覆轍的風險?
對此,西昌學院農業科學學院林學副教授、博士陳洪認為,對藍花楹造成危害的病害主要是莖腐病,且主要集中於幼樹階段,虫害主要是天牛。藍花楹作為外來物種,早已本土化,多年來各地均未發現大規模暴發病虫害的案例。而蚜虫主要靠吸食植物幼嫩部位的汁液存活,是許多植物上普遍存在的一種害虫,但通常不會給樹木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他還講到,“鳳凰木屬豆科,藍花楹是紫葳科,許多病虫害的侵染都具有專一性,一般情況下它們不會被同一種病虫害傷及。”
陳洪也認為,西昌城區不宜再過多種植藍花楹。他認為,一座城市的行道樹,最好多物種搭配,以豐富城市景觀的層次,也可避免因大面積種植帶來大規模病虫害爆發的生態風險。
陳洪拿涼山州的飛播林舉例。當年,飛機播下的雲南鬆,在涼山長勢良好,美化了山林,淨化了空氣,生產了氧氣,被譽為“西昌之肺”。然而,因為物種單一、集中連片,為“鬆樹之癌”鬆材線虫病的傳播、鬆尺蠖等虫害的蔓延提供了條件,相關危害時有發生,造成了較嚴重的資源損失。同時,由於其鬆針、樹體內油脂豐富,長年累積也為當地的森林防火增加了難度。
“目前,尚未暴發或者未發現大面積種植藍花楹給城市帶來生態危害,並不意味著這種風險不存在。”陳洪建議西昌城區適度增加藍花楹,並加強病虫害的監控與預防,不建議用它集中連片替換其它樹種。
西昌學院農業科學學院植物學副教授羅支鐵也認為,從城市景觀打造來說,西昌應加強綠化樹種的規劃,有間隔地科學種植行道樹,可以將藍花楹發展為特色,但更需要豐富物種,做好景觀配置,形成一年四季花開不敗的“七彩西昌”風景。(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肖洋 徐湘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