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寶大熊貓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中國的大熊貓,竟然還分兩種嗎?沒錯,一種就是四川大熊貓,另一種則是陝西秦嶺大熊貓。而且,從長相上粗略地看,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貓。雖說是近親,但DNA研究顯示,四川大熊貓和秦嶺大熊貓其實並不太熟,已經30萬年沒有過來往了。
不止四川、甘肅,陝西秦嶺也是我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秦嶺生存著345隻野生大熊貓,佔大熊貓總數的18.5%。種群數量比20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加了217%。秦嶺大熊貓集中分布於西安、寶雞、漢中、安康等地的交界地帶。
跟四川大熊貓相比,秦嶺大熊貓發現的時間要晚一些。曾在秦嶺山間棲息繁衍萬年的秦嶺大熊貓,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才被外界所知。緣由是當地一隊人員進山夜宿時以為遭遇熊而誤殺了在當地被稱為花熊的大熊貓。
但是直到2005年,秦嶺大熊貓亞種才被世界公認,是目前大熊貓家族中數量最少、最晚被發現的亞種。
亞種是形成新物種的“前奏”,其存在也使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更為豐富。專家介紹,當一個物種的某一個種群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這一種群就應該是一個亞種:具有獨立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獨立的進化歷史,形態學差異與基因差異相一致。
我國大熊貓分布於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交界的秦嶺、岷山、邛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等六個山系。秦嶺山系的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包括岷山、邛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山系)的分布區在許多年前就已經相互隔離,符合了第一個條件。
在相互隔離后,由於基因交流中斷,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經過多年的進化歷史,在遺傳基因方面,產生了顯著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兩個遺傳群體。其中,秦嶺大熊貓在遺傳基因方面更接近原始的祖先,而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則具有更快的進化速度。這就使得秦嶺的大熊貓符合亞種分類成立的第二個條件。
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已經形成了明顯差異——四川亞種的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的頭圓更像貓,且具有較小頭骨、較大牙齒。在皮毛顏色方面,秦嶺大熊貓的胸部呈深棕色,腹部有90.5%的個體為棕色,9.5%的個體具棕色毛尖和白色毛干。與之相比,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的胸部為黑色,腹部94.2%的個體呈白色,5.8%的個體有黑色毛尖和白色毛干。
也就是說,秦嶺的大熊貓與其它山系的大熊貓在形態學方面已具有顯著的差異,其結果與基因方面的差異相一致,滿足了第三個條件。(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