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中,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公安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黃瓦派出所,全省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草堂派出所和少城派出所的全體“楓警”們在工作實踐中轉化教育實效,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群眾為鄰,以社區為鄰,把維護好轄區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社區平安祥和作為派出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社區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為民解憂為民紆困,用實際行動譜寫一首首為民奉獻為民服務的和諧之歌。
民警化身“超級調解員”
在派出所工作已經整整21年的廖建文,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5次,受到各級嘉獎29次,轄區群眾和戰友們都喜歡叫他“老廖”。工作上篤定“認真”二字的老廖常說,“我們為老百姓干好一件事,老百姓會記我們一輩子”。
老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他的極力推動下,4月1日,井巷子2號院樓頂堆放了18年的垃圾全部清理完畢,小區樓頂恢復了清爽,壓在居民心上的“大疙瘩”被徹底祛除。居民們把他緊緊圍在中間,拉著他的手,連聲道謝。
時間回溯到2003年,寬窄巷子景區打造,部分舊樓拆遷改造,井巷子2號院大半單元樓都在拆除之列。由於歷史原因,許多建筑垃圾遺留在了一、二單元的樓頂。破窗效應突顯,十余年間一些住戶裝修房屋圖省錢,裝修廢料也往天台上扔,積年累月,垃圾越堆越多。期間院委會也曾想過辦法,但是從頂樓搬運清理垃圾費用太高,院委會負擔不起,問題便擱置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老居民搬家,部分房屋外租,新來的住客不了解情況,互相之間也不熟悉,大家逐漸“默契”地關上窗、閉上門,這一“無人管理”的樓頂“垃圾場”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2021年3月,居民劉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打了張貼在門衛室的黃瓦街派出所社區民警廖建文的電話。
廖建文得知此事后,先后十余次找到院落老居民、文旅公司和物業公司了解事情來龍去脈,聯系到該院落的負責人員協商解決方案。3月26日晚上,廖建文將寬窄巷子文旅公司、物業公司、院委會代表、居民代表邀請到一起。“寬窄巷子這個社區不僅是成都的名片,更是我們的家。文旅集團經營這片土地,這麼多年來為社區做了多少,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咱們的居民,配合景區打造,維護社區和諧,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廖建文用話語緩和了幾方之間略顯生硬的氛圍,再用對社區共同的感情幫大家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系,“說到底,大家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家更和諧美好,為何不放下歷史帶來的問題,在現下各自出一份力,把事情解決了呢?”
最終,廖建文說服了所有人。在他的見証下,成都文旅公司、物業、院委會、居民代表、社區工作人員五方達成一致意見,4月1日,所有垃圾全部清理結束,井巷子2號院樓頂恢復了清爽。
“舒服多了!白天在家可以通風,陽光能照進來,晚上睡覺也舒坦。”黃婆婆說,多虧了廖警官,解決了多年的老問題。
“院子干淨了,灰塵小了,這兩天大家都很高興,晚上也都願意出來,在院裡溜達聊天了。”看著清理后的院子,門衛李大爺笑開了花,“這真正是給我們解決了一件大事,必須要給廖警官點贊!”
民警化身古董“老炮”
現年35歲的呼偉,從小在“花椒之鄉”漢源長大,性格溫潤。他2016年從雅安公安局遴選至草堂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現為琴台社區民警,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受到各級嘉獎7次。
因為年輕、工作能力突出,所支部讓呼偉管理琴台社區十二橋路責任段。這是草堂轄區老舊小區最多、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送仙橋古玩市場也坐落其中。
古玩市場有近800來戶商家,其中少數民族商家佔了一百多戶。今年開年后,由於文化和溝通方式上的差異,近十余家少數民族商家跟物業管理公司在承租價格和服務水平上發生了不愉快,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呼偉多次介入,但對方並不買賬,作為管段民警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了解到少數民族朋友特別看重情感交流,決定以“情”動人、從“心”入手。
經過多次觀察,他發現對方帶頭的是一位名叫扎西的經營戶。為走近扎西,呼偉扮成一名“古董老炮”,拿上心愛的水壺,一頭鑽進了古玩城。他發現扎西特別愛喝茶,為此他泡上一壺綠茶,說著現學的少數民族打招呼的語言,成功引了扎西。
呼偉以茶會友,聊古董、聊茶、聊生活,直到扎西主動泡上酥油茶,招呼呼偉喝,呼偉知道,扎西已經將他當成了朋友。茶需慢品,就像人一樣,需要耐心去慢慢了解。此后,呼偉經常帶著自己的水壺,到店裡去品酥油茶,並帶上自己家鄉的蒙頂山茶回請對方。幾次推杯換盞喝茶后,對方知道了呼偉的身份,呼偉也得知扎西與物業之間的矛盾所在。呼偉趁熱打鐵,站在朋友的角度,公平公正地讓扎西了解到物業工作的立場和難處。在呼偉的努力下,經過近一月的超長調解,這場糾紛順利解決,送仙橋古玩市場又恢復了以往的經營狀態。
“三杯茶”的時間呼偉化戾氣為祥和,物業公司為呼偉豎起大拇指:“呼哥,最值得我們信任的警官。”如今,仍在經營古玩生意的扎西多了一個警官朋友和一個喝蒙頂山茶的習慣。
民警化身“看護俠”
現年51歲的李子明,2002年從部隊轉業至汪家拐派出所(現少城派出所),2016年轉職社區民警。軍人氣質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身上,無論是年輕時偵查辦案,還是如今的社區工作,雷厲風行、踏實肯干,敢做敢當的作風一以貫之。他先后榮立三等功1次,受到各級嘉獎15次。
李子明常說,群眾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沒有人記得他為群眾干了多少好事實事,就連他自己都不曾統計。面對採訪,他總把一句話提在嘴邊:“這是我應該做的。”近期,他幫扶電動自行車修車店店主老李夫婦護送其有智力障礙且精神暴躁兒子免費就醫的事在轄區傳開了。
3月下旬,李子明接到群眾“線報”:修車店李某夫妻的兒子小李(30多歲)精神狂躁,從原來動不動就威脅要用刀傷人,升級到亂扔亂砸鄰居商家的貨品。
其實,對於該“重點人物”,李警官早就關注了。安岳籍五十多歲的李某與妻子生有兩女一子,兒子天生就有身體和智力缺陷。后來,全家來成都謀生,開了一家電動車修車店,生活逐漸好轉。不曾想,三十多歲的兒子逐漸出現精神狂躁的狀態,與鄰居一言不和就亂砸亂扔、語言威脅,父母均無力管束。“李師傅,小孩這樣下去早晚要惹出大事,不如現在送他去就醫。”當李子明推心置腹地送上關心后,老李流淚了:“李警官,謝謝關心!這麼多年,我們全家為兒子的事費了多少錢,遭了多少罪,隻有我們心裡清楚。我也想送他去就醫,一是沒有錢,二是沒有門路。”“李師傅,你放心,這包在我身上,你隻需要帶到兒子跟到我就行。”
李子明說到做到。3月29日,在一切准備妥當后,李子明開車三百余公裡,帶著李某父子來到其戶籍地安岳縣千佛鄉政府。李子明主動對接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從國家政策優撫、屬地管轄原則、給予弱勢群體關愛角度說明情況,尋求到了支持。當地政府為小李辦上了低保,納入新農村醫療保險,並將其送至當地一家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在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中,青羊公安將繼續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全力確保社會大局持續穩定,以最美“楓景”映照轄區平安之治。(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