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高槐村:貧困村向特色文創基地的蝶變

【查看原圖】
高槐村實景。德陽市旌陽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高槐村實景。德陽市旌陽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1年04月20日14:55

閑坐雲朵下看演出,濱河之路聽蟬散心,拐個彎與“非遺”相遇,停下來聆聽鄉村故事,或與創客交換精彩,這就是新農人眾創共建的高槐村。

高槐村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東郊,幅員面積3.78平方公裡,總人口493戶1137人,2014年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后,通過引入咖啡產業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2017年,該村在全省先行先試,構建“農文旅+眾創田園”產業模式,進一步吸納就業、助農增收,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功創建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國鄉創地圖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級“四好村”,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范村,實現了貧困村向特色文創基地的蝶變。

高標准規劃建設“貧困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德陽市旌陽區委區政府統籌規劃,探索形成“全域規劃、全域推進、全域服務”的旌陽路徑,採用“點上典范、線上示范、面上規范”的推進機制,統籌推進“美好鄉村”創建,努力將全域鄉村建設成為最具“幸福度”的鄉村振興標杆示范區。

為真正提高“旌韻高槐”村民幸福度,高槐村與袈藍合作高標准規劃,採用“EPC+O”模式,從策劃、規劃到建筑設計及施工全程把關。率先實行鄉村規劃師制度,精准對接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與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完成《“四好”幸福美麗新村規劃方案》《2019年-2035年高槐村規劃》《高槐田園綜合體建設方案》,確定“兩軸兩翼兩區”空間布局,統籌融合規劃區域內扶貧開發、土地利用、產業發展、設施配套等各專項規劃。配套搭建新的運營平台,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治理,提供有溫度的運營服務和商業管理。

同時,旌陽區委區政府指導高槐村集體和公司共同成立社會企業,聯合高槐村五大合作社進行賦能,培育新業態,探索新機制,聚合新農人,推動打造“高槐式”創新模式,為高槐鄉村振興持續造血。

發展新業態賦能鄉村

旌陽區聚焦“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成渝都市圈鄉村振興樣板區”的目標定位,探索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的旌陽路徑,以“美好鄉村”創建為載體,出台“一指南三導則”,建立起鄉村振興的“旌陽標准”,打造“旌韻高槐”“紅光印象”等5個鄉村振興樣板。

依托農文旅融合發展基礎,打破單一咖啡業態,引入共享農場、文創、研學民宿等新業態,28家企業投資1.3億元,滿足消費者商、養、學、游、購、娛的多方位鄉村體驗需求,進一步創造多元化業態空間,打造共創共建、共享、共贏的產業生態圈,推動咖啡小鎮向文創基地轉型發展。

前后引進鄉村音樂、青溯植染、“非遺”潮扇等新業態50余個,建立創新協作平台,定期舉辦“賦能高槐”眾創營培訓,引導產業差異化發展,實現鄉間美食可吃、休閑咖啡可品、田園民宿可住、特色產品可帶,實現年接待游客約50萬人,入選“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

創立新機制激活鄉村

深化農村土地和產權制度改革,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流轉集體土地1000余畝,盤活閑置房屋45棟、土地190余畝用於發展新業態、完善基礎設施,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成立村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試點組建勞務、旅游合作社,構建“經營收入+土地流轉+房屋出租+務工收入+二次分紅”的利益鏈接機制。

通過眾創共建的方式,探索“政府+國資+集體+社會資本”的多元投入機制,政府投入410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國資平台公司整合6500萬元建成創客中心、故事館、田野秀場﹔村集體投入127萬元用於土地整理、民宿打造和產業園建設。

建立健全“一核五治”治理體系,持續開展“清康村居”建設。創新物業管理模式構建“黨組織+社會組織+物業公司”的多元治理格局。培育文明鄉風,持續開展“美好鄉村”“幸福家庭”示范創建和“脫貧之星”等系列活動。加強環境治理,建成四川省首個村級污水集中處理站,圍繞“一指南三導則”推進“四綠三美”“六網會戰”等專項工作,確保環境整治常態化。

匯集“新農人”點亮鄉村

近年來,德陽旌陽積極對接國內優秀主創團隊,與袈藍文化產業集團、浙江安吉規劃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強化智力支撐。構建“支部+新農人+原住民”共創體系,引入50余名“新農人”打造文創人才聚合新高地,回引10余名外出有志青年返鄉創業,每年開展“最美新農人”等六類人員評選,帶動本地村民創業就業超300人,其中貧困戶79戶。

積極聯動新鄉賢、企業家、返鄉創業者等人才,配合健全鄉村振興人才培育體系,依托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台,定期開展鄉村論壇等系列活動。周邊農人在專業團隊和“新農人”引領下,建起了“職業農民之家”,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休閑農業經理人、農業科技特派員、“土專家”、“田秀才”脫穎而出。本土培養出的“新農人”,以及筑巢引鳳來的“新農人”,已成為本區鄉村振興的“興農人”。

以前,這裡沒有一所學校。“新農人”帶來的文化藝術氛圍,為孩子的美育和素質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好條件。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需求,袈藍創立兒童創新實驗室,教授書法、國畫、植物染、非洲鼓、演講和武術等10余種公益課程,並不斷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活動空間。

通過高槐眾創的拓寬文化建設及運營的思路,原住民、外鄉人、創客乃至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匯聚於此,享受著高槐“共享經濟”的同時,更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為大美高槐增添異彩。

如今,“旌韻高槐”持續以獨特的文創氣質和嶄新“顏值”,吸引著八方來客靜心品味鄉愁田園中的詩與遠方,全域規劃的美好願景正徐徐展開、走進現實。(蔣曉然、聶新) 

分享到: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