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心實干 成都金堂對口支援理塘綜述

王波

2021年04月15日16:1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在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理塘,有一支來自成都金堂的對口支援隊伍,為貧困群眾脫貧奔康奉獻了青春和力量。

果蔬科技打通高原“綠色”血脈

理塘縣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為溫度降低、氧氣含量減少,生長的植物都特別少,再加上地裡石頭多,翻耕難度大,一般農作物更是很難生存。因此,吃菜難,曾經是這裡的大難題。

近幾年,擁有成熟的現代化農業種植技術和經驗的金堂開始對口支援理塘,帶去了先進的種植科技和創新理念。針對理塘空氣清新、土壤無污染、水源潔淨、光照充足等獨特優勢,金堂對口支援隊伍規劃出一個生產有機天然錯季農產品的支援思路——這給理塘縣康藏陽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帆及其公司帶來了新的生機。

金堂縣先后投入財政資金290萬元,幫助理塘縣濯桑現代特色農業園區修建蔬菜種植大棚,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並派專家進行技術指導。2017年以來,作為金堂重點支援項目之一,楊帆率領團隊開始探索種植各種蔬菜水果。他們相繼試種土豆原種、蘿卜、大棚水果番茄、大棚草莓等,還成功試驗了萵筍、西蘭花、鬆花菜的漂浮育苗,並通過全年氣象數據分析不斷調整實踐技術。目前,產業園區成功栽培了小番茄、大棚西瓜、白蘿卜、上海青、香菇等20余個品種,9萬余畝“極地果蔬”產業帶在國道G227沿線分布,綿延十余公裡。

金堂對口支援隊把現代農業的“黑科技”理念和技術也引入了理塘縣果蔬園區裡:翻地、施肥、播種、整地都一次性機械化完成,實現了標准化、規模化蔬菜種植。大棚裡每壟草莓苗的土壤裡,埋著一根輸配用水毛管,形成“輸液”的管道。“滴片過濾器、真空引水裝置、水肥一體機、管網鋪設等為種植高品質果打下基礎,北斗系統給播種機加上了‘眼睛’,作業時智能播種機按照北斗定位地圖操作,又快又准又好……”

“哪能想到我們這麼高的地方還能結出小番茄。”51歲的阿珍在園區大棚內打工,3年前,她才第一次見到小番茄,第一次品嘗,覺得比甜茶還香。如今,經她採摘的小番茄運到了成都的超市裡,賣價18元一斤。通過土地流轉、集體經濟分紅,如今,阿珍家人均年收入有6000多元。掌握了栽種和管護技術的她,還在自家房前建起了一個小蔬菜棚。

“極地果蔬”“天空牧場”等農特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逐漸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海拔4000米的甲窪鎮康藏陽光現代生態農業雙創中心,白蘿卜、小番茄、水果黃瓜等“極地果蔬”一批又一批、一車又一車地走出高原,遠赴粵港澳及東南亞。十幾年前在理塘還是“奢侈品”的新鮮果蔬,現在不僅成了本地人能吃到的“香甜”,還走上了國人的餐桌,甚至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同時,金堂的經驗和支援也助力理塘縣蔬菜現代農業園區成為甘孜州首個省級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內的花海、星空帳篷、草莓採摘園、多功能游客中心等,已成為游客途經稻城亞丁景區時的“網紅打卡地”,極大帶動了周邊群眾從事旅游服務業的積極性,“農居變旅居、家居變客棧”的情況越來越多。目前,僅通過景區平台帶動就業就達100余人,進一步拓寬了當地群眾的增收渠道。

醫療“傳幫帶”助力實現多項零突破

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理塘老百姓經常需要上山下坡,對關節磨損較大,頸、肩、腰腿、關節疾病的患病率較高。曾經,理塘縣人民醫院骨科診療及手術均為空白,老百姓必須奔波幾百公裡外才能就醫。金堂縣對口支援以來,理塘縣人民醫院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特色科室建設、第一例骨科手術開展、第一例外縣患者在理塘縣手術治療,實現了三個“零的突破”。

稻城縣牧民彭措,就是第一例在理塘縣手術治療的外縣患者。2017年6月,“聽說理塘縣開設有骨傷科,我當時就去了,不然隻能去康定或更遠的雅安。現在真的方便多了,我恢復得很好。”

自開科以來,理塘縣人民醫院骨傷科共接待門診骨科和康復病人400余人次,收治住院病人60人,開展各類手術30台,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

金堂醫療支援工作隊涵蓋內科、兒科、急診、骨科、預防、護理等專業,每一位醫生都克服萬難,竭盡全力。義診,耐心解答村民的每個問題,讓村民滿意而歸﹔治療,全身心投入,讓患者在本縣康復出院﹔“傳幫帶”,傾力相授,使一個個本地醫生成長起來……

2019年1月,金堂縣婦幼保健院醫生馬世弟到理塘當天就出現高反,但突然有緊急患者前來就診,馬世弟立即拔掉氧氣管走進手術室,一做就是3台手術。不眠之夜,接連3台高強度的手術,讓本就身體不適的馬世弟幾近虛脫。在同事們的攙扶下,她還堅持巡查剛做完手術的患者,用實際行動為當地醫務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動的“傳幫帶”操作課。“沒見過這樣拼命的醫生。”攙扶馬世弟的護士格格在她身上看到了醫者的責任和使命。

經過4年多的努力,金堂縣對口支援的理塘縣人民醫院的醫療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通過“國家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評審,骨科康復工作得到持續推進,並培養出能獨立完成常規操作的本地醫務人員。2020年,理塘縣衛生技術人才執業能力考試通過人數達到47人,比2018年增加29人,其中專業技術通過人數從3人上升為16人。

原來,病人找不到醫生,醫生留不住病人﹔現在,越來越多的患者可以在當地就醫,也有越來越多的當地醫護人員因為自身醫術水平的提升,得到群眾認可。

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駐村干部的踏實工作,能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金堂縣不僅投入財政支援資金900余萬元,幫助建設完善理塘縣黨群服務中心,每個駐鄉干部和駐村隊員更是以實際行動,把黨的扶貧政策和決心表達在一個個高原山村之中。

挂職下木拉鄉副書記的周鵬,通過組織的力量為村裡落實了5萬元支援資金,幫助查卡村貧困戶曲珠建了新房並添置了生活用品、家具、家電,同時政府補助2萬元對他家實施了“六改三建”,一家7口人再也不用打擠了,下雨下雪也不再擔心屋頂會漏。曲珠由衷感嘆:“感謝黨,感謝國家。”

奔戈鄉扎吉貢巴村駐村工作隊員蔡中軍,為村裡群眾辦理新生兒上戶、分戶、結婚、入學等相關証明材料﹔同駐村工作隊同事一起加強在村實施的通村硬化路、黨群活動中心、藏區新居、安全飲水工作、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牧場種植基地等項目的申報和監管,確保工程項目質量……

奔戈鄉阿超村駐村工作隊員彭華兵、吳斌等人,幫助村裡建成了第一個超市,幫助成立了阿超村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2019年12月,阿超村集體經濟收益戶均分紅3428元,實現了集體經濟收益分紅零的突破。當地群眾用不太熟練的漢語說“共產黨好”,便是駐村支援工作得到的最美好的回應。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