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4月15日電 (記者 宋豪新)4月14日,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成都市錦江區教育局電化教育館、四川科華天府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 “基於AR/MR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開題及新技術課堂應用專題研討會在錦江外國語小學舉行。會上,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特級教師田繼萬,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特級教師青春,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郭斌,四川省教育廳技術物資裝備管理指導中心田馨,錦江外國語小學校校長文芳等專家,圍繞“AR/MR新技術與傳統課堂深度融合”的核心主題進行了研討。來自川內十多個地市州的專家、教研員、學校老師共計200余人齊聚一堂,以AR教育思想主張為起點、以ARSEEK智能課堂系統為載體、以課題研究為核心,探索ARSEEK智能課堂系統教學實踐運用,共話信息時代的“AR教育之美”。
開幕式上,田繼萬在致辭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廣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求。小學教學必須以新媒體、新技術為手段,促進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優化,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和培養。
開幕式后,四川省基礎教育領域重要領導、著名專家學者、各地市州的教育科研單位、學校代表,圍繞AR教育模式、AR技術教學實踐應用、AR教育如何助力區域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體系化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交流與研討。
會議現場。記者宋豪新攝
隨著《教育信息化1.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有序推進,學校網絡、硬件設備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變得愈發常態,使得信息化對教育的影響更加重要和深刻。基於這樣的實情,與會專家、學者指出:在引入AR教學資源時,應當考察服務供應商是否具有底層技術自主研發的能力,這是考量供應商是否具有持續服務能力的硬標准。因為,資源供應到學校的具體踐行,是一個長期交互的過程。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最終會形成校本特色化。因此,隻有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供應商才能保証持續的服務能力。同時,與會專家、學者指出,AR教育主張的核心是三個層面的融合:第一個層面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能是一場獨向的技術美學,而是融合式的教育之美﹔第二個層面是以AR教學資源為課堂運用的邏輯起點,老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靈活安排AR課程資源,教學中自由切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並可以將自己的成熟的教學成果與獨特的教學體驗共享在平台之內,供其他老師交流和使用,共享共研﹔第三個層面是學科的融合,這有利於教學資源橫向的整合,真正走向獨特的校本化。這才是教育應該有的胸懷與格局。同時,與會代表也肯定了ARSEEK智能課堂系統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
研討沙龍。記者宋豪新攝
此次會議,來自錦江外國語小學的師生們還使用ARSEEK軟件上了兩堂別開生面的課。
科學組的趙謙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獨具特色的“宇宙探險”。課堂上,老師變身為“魔法師”,通過AR技術讓“真實的宇宙”照進了“現實”,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在講桌上展示出太陽、地球和月亮,以及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般進入了宇宙世界,清晰直觀地了解月相變化的成因。課后,學生們說:“這是我們離宇宙最近的一次體驗。”
川內的科學名師吳逢高在課后談到:AR教育模式提高了舊設備使用效率,更通過重新打造資源,從各環節深度服務於教學,促進了課堂變革,提高了教學效率,推動著教學的高效開展。老少邊窮地區使用AR教育模式展開教學,可以突破教育空間的限制,解決師資缺乏的問題,使得教育資源能夠實現更加公平的配置。
學生上課。記者宋豪新攝
數學組的李華老師帶領學生為現場的參會人員帶來了一次”好玩”的數學課堂——“搭積木比賽”。 老師通過AR技術將傳統教學中最難的幾何部分變得簡單而有趣。通過虛擬“棋盤”快速搭建立體幾何圖形,展現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為學生直觀地建立了幾何空間的概念。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操作,一改之前課堂學生聽眾的角色,變身為參與者,使得整個課堂充滿了互動性和趣味性。
川內的數學名師余文泰在課后表示,通過AR技術保証了教學過程可以以情景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方式,體驗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用情景化體驗教學,實現了學習遷移,消除了學生認知障礙,緩解了教師教學疲憊,從而帶來了更理想的實驗效果。
獨特的AR教育模式應用分享,凸顯了教學運用的溫度。錦江區沙河堡小學的錢海濤老師在大會上分享了他使用ARSEEK智能課堂系統1年后的感悟與收獲。為了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他立足於客觀現實,不斷探索,以ARSEEK智能課堂系統為依托,最終形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同步探究場。他感懷這一年的探索之路,並期待未來的小學科學課堂真正能體驗到AR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