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古樂活化石”

2021年04月13日09:0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守護“古樂活化石”

智化寺梨花盛開,胡慶學和其他傳承人一起為中外游客演奏京音樂。北京日報記者 武亦彬攝

春風蕩漾、梨花盛開,東二環往裡200米,祿米倉胡同裡的古剎智化寺,傳來庄重悠揚的奏樂聲。樂師們身著樂服,笙、管、笛、鼓、雲鑼齊作,曲調古朴典雅、悠揚深沉,聞之神靜心和。

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的智化寺京音樂,自明朝正統年間在北京智化寺內開始向外傳播,故此得名“京音樂”。智化寺京音樂融合了宮廷雅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27代樂師在此薪火相傳了577年。

“我們這一代傳承人曾兩度離開,最終我們選擇回來。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學生。”說話的是智化寺京音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胡慶學,這位第27代傳承人,歷經了30年來智化寺京音樂的搶救與傳承。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第26代傳承人年事已高,珍貴的京音樂遺產瀕危。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自音樂之鄉——河北固安縣屈家營村的胡慶學等6位年輕人來京演出。他們演奏的音樂與智化寺京音樂十分相似,智化寺便邀請他們傳承京音樂。1992年,他們拜本興等第26代傳承人為師開始學藝。

智化寺京音樂採用中國傳統記譜法——工尺譜來記譜,一般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漢字來代表西方的七個音階,但它們隻記錄京音樂的骨干音,而血肉部分則由師徒間口傳心授,保持原真性。“學藝很辛苦,每天清晨,本興師父在日壇公園的小亭子下教我們一句句唱工尺譜,冬天太冷,笛筒吹出的熱氣凝結成冰柱子,卻仍然堅持練。”胡慶學回憶,雖然小伙伴們都拜僧人學藝,但並沒有出家為僧。到1995年以后,第27代傳承人陸續到了適婚年齡,再加上傳承京音樂缺乏經費支持,他們曾兩度抱憾離開。

2004年以后,一系列的京音樂搶救、保護行動讓京音樂有了希望。北京市支持的智化寺京音樂保護與傳承項目啟動,設了教室、有了學習生活費用,6位傳承人從屈家營回到寺裡,兩代傳承人走進錄音棚用高保真數字錄音錄下了現存的近40首樂曲。2006年,智化寺京音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年,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生,乃至中小學生,來向我們學習京音樂的人越來越多,這其中還有碩士研究生。”胡慶學說。2013年,從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年輕人王輝拜師胡慶學,成為樂隊裡第一位科班出身的樂師。

如今,現存的137首京音樂譜中,能夠演奏的有39首,其中約10首曾經失傳的曲目,是由第27代傳承人復原的。“現在國家撥款、志願者支持,當初離開的情況不會再發生。”胡慶學說,我們要繼續一起傳承、復原,一起守好這塊“古樂活化石”。(北京日報記者 李瑤)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