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夜景(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陶軻)
俯瞰十字路口(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王效)
路燈的光像花瓣兒一樣(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王效)
城市音樂廳(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王效)
塔子山公園九天樓(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王效)
萬家燈火(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王效)
夜色中的寬窄巷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王效)
地鐵8號線芳草街站(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攝影記者 陶軻)
吃完晚飯,每天我都願意去陽台待一會兒,澆澆樹,賞賞花。不遠處的歐洲中心,外牆燈帶變換著活潑絢麗的純色,跟它從我的角度看到的“丿”字形輪廓一樣,躍動醒目。還有它對面的那棟樓,外立面上從大熊貓到川劇臉譜的燈光大秀,一直閃耀著,在夜的大熒幕上持續循環播放。
遠遠近近,各個小區頂樓拼湊而成的天際線下,居民樓的一個個方形小格子,都在發出好看的亮——那是萬家燈火的顏色,總能讓我想起《愛樂之城》裡那首浪漫的主題曲。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不也是City of Stars(星光之城)嗎?真神奇呀,無論多晚從我的小格子裡望出去,總會有別的小格子也在發光,無論我是在獨自加班、和朋友談天,還是在追劇、看球,或只是單純的失眠,看到這些輝映的微光,這些夜晚好像就都不孤單了。
在成都的生活美學中,美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說到“吃”,這座城市似乎24小時都不會打烊。夜晚的美食,總是引人追逐,伴隨著天色漸深和霓虹閃爍,銷魂的火鍋,冒油的串串,開胃的水煮魚,鮮香的湯鍋,吃不膩的燒烤,鴨脖魷魚炸土豆、兔頭田螺小龍蝦、毛豆花生口水雞……除了這些本土特色,還有嘗不完的外地美食,樂山缽缽雞、自貢鹽幫菜、西安肉夾饃、蘭州拉面、新疆羊肉串……這些夠得上一段《報菜名》的舌尖盛宴在哪裡,和我一樣的吃貨就出現在哪裡。
沒有在成都吃過宵夜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即使半夜還要排隊也在所不辭的原因。如果一座城市沒了夜晚的這抹煙火氣,那她的夜晚也未免太孤獨了。
古時的蜀地,閑人雅士多是靜坐茅廬,或把酒對月或夜聽喜雨。到了今天,人人都能在夜色中瀟洒出門,到小區、綠道、公園夜跑,到影廳、劇院、酒吧盡興,還可以到商場購物、到夜市閑逛,到錦江夜游……跨越千年,智慧的成都人用行動對“夜”進行了非書面再定義,也對“夜文化”進行了新時代的再升級。靜謐與繁華,古老與時尚,在這座城市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無一不在訴說著成都的夜的美。它是日常生活的延長,是繁忙之后的情緒治愈,也是一座城市進行文化自我更新的節點。
記得好幾年前剛剛搬到現在的住所時,地鐵1號線才開通到世紀城,下車還得換乘一趟公交。可這兩種交通工具都早早收車,讓人即便周末也不敢在外多玩兒一會兒。現在,地鐵早已直通我家,並且還在向更遙遠更廣闊的城市領地擴張,隨之而來的,還有運營時間的延長。與此同時,出租車、網約車、夜間公交,可選擇的出行方式和范圍越變越廣……這些流動的燈光,像螢火,為夜路中的城市注入溫情的因子。
燈紅酒綠,流光溢彩,成都的夜,讓人沉醉。(鐘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