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人間紅色浪漫 舞台上的英雄兒女

2021年04月09日07:56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煙火人間紅色浪漫 舞台上的英雄兒女

在四川舞台上,有不少記錄中國共產黨的烽火革命年代,刻畫平凡英雄兒女的精品力作。其中,有摘得舞蹈界專業最高獎項“荷花獎”的舞劇《努力餐》﹔有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舞劇《紅軍花》﹔有“95后”“00后”大學生參與創作的大型原創舞台劇《江姐在川大》……黨史中一個個英雄形象由此鮮活、生動地呈現在舞台上,讓觀眾在戲劇沖突中感受英雄兒女的紅色浪漫與跌宕起伏的人生。

1

車耀先“努力餐”樓裡的

生死暗戰

由成都藝術劇院演出的舞劇《努力餐》,2020年奪得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3月31日,捷報又傳來,舞劇《努力餐》入選全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這是四川此次唯一進京展演的舞台藝術作品。此外,這部“四川造”舞劇,將在5月赴12個省、2個直轄市、21個城市進行50余場全國巡演。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是孫中山的名言,也是“努力餐”店名的來歷之一。如今的努力餐樓,仍矗立在成都寬窄巷子附近。1940年前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共地下黨人車耀先在成都創辦的“努力餐”,成為地下黨的秘密聯絡點。他仗義疏財、俠肝義膽,利用努力餐樓大力宣傳抗日救亡,傳遞革命情報,向延安輸送熱血青年。舞劇《努力餐》的主要人物車老板正是以革命先烈車耀先為原型。

劇中,餐樓的故事背景,勾勒出川人在美食、暖陽下的安逸生活場景。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車老板”“黃三妹”“亮嗓子”等一代共產黨人在餐樓的掩護下開展革命工作、捍衛信仰的生死暗戰。“沒想到這麼小小的一個餐樓,兼具這麼多功能。”該劇編劇潘乃奇說道。

成都市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處長徐源鬆介紹,1928年,車耀先攜眷由重慶回到成都定居,開辦“我們的書店”,繼而開“新的面店”,最后開“努力餐”飯館。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四川黨史人物傳》記載,1928年冬天,車耀先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對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滿懷勝利的信心,寫下了“願以我血獻后土,換得神州永太平”的庄嚴誓言。入黨后他以“努力餐”飯館老板身份為掩護,參加中共川西特委軍委直屬的特別小組工作。

徐源鬆介紹,為了便利勞苦大眾,餐館特意供應快餐“革命飯”,這引起國民黨特務的注意。有一天,特務盤問他,“車先生為什麼要把餐館取名為努力餐?為什麼要賣革命飯?”他睿智地說:“有啥子稀奇!孫中山先生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嘛!吃了快餐好繼續干革命嘛!”特務聽后,瞠目結舌,隻好“呵呵”尷尬離去。

1936年11月,成都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韓天石、王廣義、胡績偉等創辦了救亡刊物《活路》旬刊,車耀先不僅把努力餐樓上讓給編輯部使用,還具體幫助編輯出版工作。《活路》旬刊被反動派勒令停刊后,他決意自己辦刊物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刊物名為《大聲周刊》,社址就設在努力餐樓上。這個場景也在舞劇《努力餐》中有所呈現。

車耀先創刊工作正在積極進行時,西安事變發生了,國民黨當局封鎖事變真相,造謠惑眾。次年1月,《大聲周刊》誕生,創刊號以“和平、奮斗、救中國”為題,揭露漢奸、親日派妄圖以武力討伐張學良、楊虎城,挑動大規模內戰的陰謀,周刊上的社論、短評和時事評述多為他親筆撰寫。他還以一兮、笠盟、安步、為民等筆名在周刊上發表文章,宣傳中共對內和平、對外抗戰的主張,與國民黨宣傳的“先安內而后攘外”針鋒相對。

成都市黨史研究室資料顯示,《大聲周刊》創刊后,一直堅持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但屢遭國民黨政府的迫害。《大聲周刊》被查封后,車耀先等不畏強暴,繼續戰斗,採取更多的斗爭策略,先后更名為《大生周刊》《圖存周刊》繼續出版,直至1938年8月最后一次被勒令停刊。《大聲周刊》成為四川抗日救亡刊物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進步刊物之一,為擴大和鞏固四川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了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2

“江姐”在川大度過兩年

青春時光

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呂清怡和冉詩媛,如今已經大四保研了。在她們的大學生涯裡,有一位特殊的“學姐”相伴——江姐。鮮為人知的是,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在川大度過了兩年的青春時光。呂清怡和冉詩媛讀大一時,查閱校史,把江姐這段川大經歷寫成了劇本。2020年11月,川大一批“95后”“00后”學生參與創作的大型原創舞台劇《江姐在川大》,在成都城市音樂廳公演。

《紅岩》裡堅強的江姐,上學時是什麼青澀模樣?3年前,呂清怡和冉詩媛帶著這個疑問,開始寫劇本。差不多與此同時,四川大學關於江姐的更多珍貴資料浮出水面。2018年11月,四川大學發現了江姐化名“江志煒”在川大“潛伏”時留下的珍貴實物檔案。這些檔案包括江竹筠親手填寫的《國立四川大學學生入學登記表》《公費生膳食補助領取清冊》,江竹筠在成都的醫院做生產和絕育手術的《手術記錄》等。

“刻苦求學、吸納知識開闊眼界、開展革命工作、結婚生子,江姐在川大度過了人生中好幾個重要時刻。”四川大學檔案館館長、校史辦公室主任畢玉說道,1944年5月,組織上安排江竹筠來到成都。同時,為了更好地隱藏身份,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虫害系,並親自填寫了學號為331044的《國立四川大學學生入學登記表》。在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四川黨史人物傳》第三卷中,也有相關記錄。

舞台劇《江姐在川大》裡,江姐和同學們一起染布制衣,成為舞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畢玉解釋,當時,包括江姐在內的許多學生,為了節約開支,都選擇自己染布制衣。她的好學,她的真誠,她的朴實,她的謙和,都感染著身邊的同學,同學們親切地叫她“江姐”。“江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同學們信服,搞革命的人在學習和生活上也是全面發展的。”

《四川黨史人物傳》中寫道,江姐在學校與不少社團負責人保持著友誼,當時四川大學學生建立了30多個社團組織和學術團體,作為一般成員參加了“女聲社”和“文學筆會”。她與董絳雲是同班同寢好友,學習生活上相互幫助,情同姐妹,后來董絳雲成為人民教師,在追懷江姐時噙著眼淚說:“她信任我,愛護我,尊重我,從未引起我的一點反感。我生平少遇這樣好處的朋友。”

晚飯后散步,是同學們的愛好,也是江姐做工作的好時機。在錦江河畔的林蔭路上,人們常見她與同學結伴閑談,潛移默化地幫助別人進步,她認為革命的婦女,應該有人情味。黨提出“勤學、勤業、勤交友”的號召后,她更加自覺團結群眾,即使別人的思想暫時還比較落后,她也要去團結,要去做工作。

畢玉介紹,在川大讀書期間,江竹筠收獲了人生另一種幸福——結婚生子。1945年上半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同為中共地下黨的丈夫彭詠梧,組織上批准江竹筠和彭詠梧結婚。1946年4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下兒子彭雲。

1946年,為了協助彭詠梧搞好重慶市委的宣傳和學運工作,組織上決定讓江竹筠回重慶。7月中旬,她帶著出生才3個月的兒子從成都回到重慶。她給川大的一位女同學寫信,請求幫助辦理休學一年,從那之后就中斷了與川大的聯系。

“這段日子裡,江姐的生活裡有同窗情、師生情、愛國情以及母子情,她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性格豐富的革命女性。”呂清怡創作完這部劇感嘆道。

3

革命路上,更多英雄兒女

在川涌現

宜賓話劇團的話劇《霧中燈塔》和四川省歌舞劇院的舞劇《英雄》,今年即將在省內首演。這是兩部值得期待的原創重磅紅色舞台劇,兩部劇有一個共同點:挖掘建黨偉業革命之路上,平凡人的閃光點。

“我們做過話劇《趙一曼》,這次又用什麼角度講述英雄人物的故事呢?”宜賓市文廣旅游局藝術科科長馬艷一直關注著話劇《霧中燈塔》這個項目。這次,舞台的聚光燈轉向了宜賓革命烈士李碩勛、鄭佑之等。這部劇以這些烈士為原型,講述革命者李黎犧牲前在監獄中的故事。“不過這次我們把時間線集中在主人公犧牲前在監獄中的一個月,主要反映的是人物內心、精神方面的思想掙扎。”在馬艷看來,我們的英雄也會有和普通人一樣的迷茫時刻,也會有思想矛盾,最后是經歷了重重考驗,才成就了自己。

如果說《霧中燈塔》是英雄兒女在精神上找回個人初心,那麼《英雄》則是用腳步丈量起來的偉大群體。《英雄》主要講述了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故事。舞劇由四川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導演何川執導。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關於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故事有很多。”作為《英雄》的青年編劇之一,高洋認為,這段日子裡自然環境非常險惡,但是無數個平凡家庭為紅軍長征貢獻了力量。所以舞劇《英雄》是以這些平凡家庭為切入點,這裡面有石匠家庭、有寡婦、有小孩。這些人物都是編劇在無數個歷史真實人物中,濃縮而成。“長征精神的血脈不僅是留在四川土地上,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平凡的人用不平凡的腳步,走出來的偉大,走出來的民族精神。”

這不是省歌第一次創排長征題材的舞劇。2011年的舞劇《紅軍花》,聚焦紅軍在四川長征時的女性群體,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四川的土地上,開著一種不知名的紅色小花,它們一串串生長在針般細長的葉子間,五角形,鮮紅色,被不少人浪漫地稱為“紅軍花”。“這種小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於是我花了10多年時間,創作出舞劇《紅軍花》。”多年過去,四川省歌舞劇院的國家一級編導馬東風感慨道,這些小花在她心中依然鮮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