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尋蹤17
1932年到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這一歷史時期,為了組織群眾和震懾敵人,在通江境內書寫鏨刻了大量的石刻標語,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保存之完整,為根據地各縣(市)之冠。
3月初,記者來到巴中市通江縣,沿著紅軍廣場往前走,諾水河岸車水馬龍,陡峭的壁山石壁上,“爭取蘇維埃中國”的石刻標語醒目可見。這是紅軍入川解放通江后刻下的第一幅石刻標語。如今走進通江境內,這樣的紅軍石刻標語遍布城鄉、舉目皆是,通江因此被稱作“紅色露天博物館”。據通江縣文物局原局長龔道勇介紹,通江現存紅軍石刻標語共168處418幅(收藏入館保護215幅)。
國保檔案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為了發展革命力量,擴大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紅四方面軍因地制宜,在根據地的石頭上鏨刻標語,傳達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分布於巴中市所轄的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巴州區、恩陽區境內。2006年5月,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巴中紅軍石刻標語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
A 鏨刻標語
“烙到”勞苦大眾的腦子裡
在通江縣兩河口的中央紀念廣場上,一座紅軍入川紀念雕塑再現了紅軍入川時的畫面。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越秦嶺,翻巴山,進入川北重鎮兩河口。兩河口被稱作“紅軍入川第一鎮”。在這裡,紅軍開始實施“紅軍停止轉移,在川北創造根據地”的政策,成立了第一個鄉蘇維埃政府。隨后,在川陝邊地方黨組織和工農群眾的配合下,僅月余時間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縣城。
記者走進通江縣諾江鎮文廟街8號,這裡是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館舍是一座明清建筑,穿斗抬梁式結構,格子門窗,青瓦屋面。龔道勇介紹,這裡原為通江學宮,1932年12月25日,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隨總部進駐於此,直到1935年春。
在創建川陝蘇區的過程中,總政治部以“紅軍發展到哪裡,黨的宣傳工作就達到那裡”作為目標,負責政治宣傳的組織領導,制訂宣傳大綱,編寫干部培訓教材,開辦學校,培訓蘇區干部,辦報紙、制定標語等。
龔道勇說,當時,處於國民黨反動派的四面封鎖之中,川陝蘇區嚴重缺乏紙張,無法大量編印資料和發行報刊。劉瑞龍剛任中共川陝省委宣傳部部長,他在周邊調查時,見大巴山地區高林密石,墓碑廟宇成群,想到了因地制宜的辦法。
他將部隊裡20多名“秀才”“石匠”召集起來,讓他們帶頭成立書寫隊和鏨字隊,“你們中間有的會寫字,有的會打石頭。你們的任務就是把黨的革命綱領,紅軍的宗旨和紀律等鏨刻到石頭上,‘烙到’勞苦大眾的腦子裡,‘插進’敵人的心窩子。”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隨即提出要求,“標語和口號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記者走在通江縣各地,石刻標語隨處可見。在高山石壁、道路兩旁、祠堂廟宇、居民宅院,鏨字隊幾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刻字的地方,將標語留在山崖、石壁、墓碑、石柱、門廊、牆壁等地,甚至柱礅、房基石、磨盤、水缸之處,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宣傳黨的主張,喚起民眾對革命戰爭的支持。
為了貼近群眾,鏨字隊採用大巴山地區的方言俚語。這些標語簡單易懂、富於感染力,把黨的政策方針口語化、本土化,有效地動員了當地百姓投身土地革命。
B “赤化全川”
對敵人有很強的震懾力
在土地革命時期,建立政權,開展武裝斗爭,鞏固根據地,奪取革命勝利,毫無疑問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可以看到,在通江紅軍石刻標語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蘇維埃政權是窮人自己的政權”“武裝保衛赤區”“窮人自動參加紅軍”“打倒賣國的國民黨”“共產黨萬歲”等內容。
記者來到距通江縣城60公裡的通江縣沙溪鎮,最著名的“赤化全川”標語就刻在這裡。距離數十裡遠眺,在綠樹和紅花的簇擁之中,4個楷體大字雄踞在紅雲崖峭壁之巔。
紅雲崖又名鐵爐溝。1934年3月,鏨字隊想在這裡的崖壁上鏨刻“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標語。龔道勇指著崖壁說,當時鏨字隊站在吊著的籮筐裡,腰上系著粗繩,正刻著“國民”兩字時,劉瑞龍碰巧路過,認為“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字數太多,讀起來也不上口,氣勢不足,缺乏沖擊力。他轉念想到“赤化全川”,這四個字簡潔醒目,便於記憶,對敵人也有很強的震懾力。
為了讓這條標語更加亮眼,劉瑞龍還特地趕到巴中恩陽,請當地一位頗有書法功底的小學教師揮墨,寫下這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歷時4個月,“赤化全川”鏨刻而成,每個字都用石灰涂成白色,遠遠望去清晰可見。
據記載,在紅軍撤出川陝革命根據地后,當地地主閻升平、閻際風等人,以一石二斗小麥為賞,命令甲長閻成文帶人將“赤化全川”標語鏟除。當地群眾得知消息,連夜搭架爬上山崖,用稻草灰調米湯,將標語填平隱藏,並謊稱已把標語鏟除,使這幅紅軍石刻標語得以保存。
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把筆畫中的稻草灰清理,“赤化全川”四個大字再次顯現。
這些隨處可見的石刻標語,很快讓當地群眾深切感受到,擁護和支持紅軍,才能保住已得利益。一時間,“保田保家,參軍參戰,努力支援前線”,在川陝蘇區成為群眾性的口號,當地涌現出參加紅軍的熱潮。據統計,1933年到1935年期間,巴中有12萬人加入紅四方面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C “平分土地”
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
根據黨中央關於土地革命的方針政策,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制定了符合川陝蘇區實際的《土地綱領》,並將之刻於石碑之上,號召廣大農民立刻行動起來,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記者來到距通江縣城30余裡的至誠鎮九子坡村佛耳岩,隻見“平分土地”四個遒勁的大字鏨刻在20余米的高崖石壁之上。整個字幅面積396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
龔道勇說,1934年3月,紅軍在反“六路圍攻”期間,為收緊陣地退出通江城,駐守在至誠鎮九子坡。徐向前在九子坡一帶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打土豪、分田地,實行土地革命,鞏固發展根據地,粉碎劉湘的“六路圍攻”。
紅軍28團鏨字隊,選定佛耳岩鏨刻下“平分土地”的大型標語,歷時3個月完成。
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視,在通江石刻標語中也有充分反映。走到板凳鄉四季坪,在一處大石頭上,可以看到“加緊春耕運動!”的石刻標語。此外,各地還遍布著“全蘇區男女老少把連起來加緊春耕,充實赤區糧食”“點遍洋芋、苦蕎、菜蔬,赤區土地寸寸要點遍”等標語,淺顯易懂,充滿鄉土味和時令性。
因為當地青壯年男子參加紅軍,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政府還調劑勞力,組織代耕隊實行代耕,以保証“不讓寸土放荒”。紅軍還以此勸誡白軍投誠,在通江縣新場鎮可以看到一幅標語:“白色官兵們:紅軍中官兵都分得有田地,有人代耕,生活待遇一律平等,一切自有,自己為自己干,歡迎你們參加紅軍。”
土地革命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川陝蘇區糧食連年增產。據通江縣永安鄉農民回憶,“土地革命前,每畝收糧食約100斤左右。而分土地后的1933年和1934年,每畝就收到200斤至300斤糧食,增產1至2倍。”
D婦女解放
紅軍第一支正規婦女武裝誕生
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紅軍也尤其注重發展文化教育,成立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並在廣大農村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開設夜校、半日制學校、文化補習學校以及識字班、識字崗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當地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
在通江紅軍石刻標語中,各地可見“各縣區鄉成立列寧學校,讓苦青年讀書”“普及農村教育,發展無產階級文化水平”“加緊識字讀報,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發展農村教育改善農民生活”“實現無產階級教育”等內容,記錄了當時對普及農村教育的號召。
在通江紅軍石刻標語中,還可以看到“男女平等”“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與男子一律平等”“反對將婦女視為燒茶煮飯、漿洗補連的錯誤觀點”等標語。
“在大巴山地區,婦女受舊社會的壓迫很深。”龔道勇說,通江有一條“不准打罵干女子”的標語,“干女子”在川陝蘇區指童養媳。由於貧窮和勞動力短缺,當地收養童養媳相當普遍,打罵童養媳也司空見慣。紅軍以這樣的標語作為警戒,一步步革除社會陋習。
此外,紅軍還制定了《婦女斗爭綱領》《三八紀念宣傳大綱》等宣傳婦女解放的文件,在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設立了婦女工作機構。據統計,通江縣各級政府機關中有600多名婦女干部,佔干部總數的四分之一。龔道勇說,很多加入革命工作的婦女,都是過去遭受欺凌的“干女子”。
1933年3月,從川陝省委機關和眾多報名的優秀婦女中,挑選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縣組建了“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下轄四個連。從此,紅軍第一支正規婦女武裝誕生。
許世友在《我在紅軍十年》中寫道:“(她們)不管是戰勤工作、警衛后方、通訊聯絡,樣樣能干。為了保障前方供應,她們常常背著上百斤重的物資,晝夜不停地跋山涉水,送上陣地。返回時,又抬著、背著傷病員到后方醫院。她們的英勇事跡,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薛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