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進路在全國電子工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一條路和一個行業的時代記憶

2021年04月06日07:37  來源:四川日報
 

躍進路上的長虹121大樓。

蹲點點位

綿陽躍進路

歷史評價

總長不過1公裡的躍進路,走出了長虹電子、九洲電器等多家享譽全國乃至全球的知名企業,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這條路,在全省乃至全國電子工業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一席。

躍進路,位於綿陽市涪城區,總長不過1公裡,卻在全省乃至全國電子工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國家部署重點項目建設,其中就有4個國防軍工企業落戶躍進路,進而揭開了綿陽工業發展的序幕﹔后來,經過三線建設、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從這裡又走出了長虹電子、九洲電器等多家享譽全國乃至全球的知名企業。

可以說,躍進路自誕生之日起,便閃耀著光榮與夢想。

憶 往 昔

曾佔據全省電子行業總產值的1/3

明媚春日中,漫步躍進路,隻見梧桐排列兩側,樹影斑駁,車水馬龍。“曾經這條路,比現在更熱鬧……”記者在路邊隨機街採了幾位老人,無一例外都會說起這條路的往昔榮光。

躍進路始建於1958年——那年,綿陽縣城市建設委員會在已規劃的無線電基地生產區與生活區之間新建了一條總長970米的碎石路,即為躍進路最初的樣子﹔之后,隨著一大批企業、工廠、院所陸續進駐,躍進路一帶初步形成了一個工業集中區。

那時的綿陽,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而躍進路,就是其中不少人筑夢的落腳地。“這些梧桐樹,就是當年工廠組織職工們種下的。”有老人說。

躍進路真正的高光時刻,則在改革開放后——記者查閱綿陽市相關統計年鑒發現,最高峰時,這一帶企業所創造的產值佔據綿陽全市的“半壁江山”,其中電子領域產值更是佔到了全省電子行業總產值的1/3。

躍進路上保留至今的長虹121大樓,便是那段光輝歲月的重要見証之一。早在上世紀70年代,長虹就研制成功多個型號的黑白和彩色電視機。1980年,長虹開始從日本鬆下引進散裝件組裝電視機﹔1986年,又獲准引進鬆下的彩色電視生產線。其后,厚積薄發的“彩電大王”長虹一飛沖天。

“這座大樓是專為生產國產大尺寸彩電而建的。”長虹多媒體公司綿陽制造分部的郝申琳是首批入駐、也是作為資產清算負責人最后“撤離”長虹121大樓的人員之一。他介紹,當時長虹在這座大樓裡獨立完成了4條彩電生產線的設計與制造,並生產出首批國產大屏彩電,轟動一時。“那段時期,我們主要生產25英寸以上的彩電,最大38英寸。”當時市場的火爆,讓郝申琳記憶猶新,“我們生產的電視機供不應求,火車運不過來,廠裡還專門協調了很多汽車來運貨……”

“那時,長虹121大樓是躍進路上最氣派的大樓,而身著灰色工裝的我們走在路上也是最神氣的。”長虹多媒體公司綿陽制造分部工會主席蒲麗彬回憶。

看 未 來

如何平衡保護與使用仍需探索

最初的躍進路,一側是企業生產區,另一側是職工家屬生活區。如今,這裡的空間多被后來陸續開發的商業樓盤佔據:在原生產區,相關生產廠房已全部搬離,隻保留有諸如長虹121大樓等為數不多的時代記憶﹔而原生活區裡,也隻剩部分老舊的紅磚房。

很長一段時間,“搬離”是躍進路上各企業與居民共同的話題。一方面,隨著相關企業生產規模不斷壯大,原有的老廠區發展空間有限,制約了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上世紀50年代鋪設的供水、供電、排污等市政設施陳舊、老化問題導致一系列影響生產生活的情況出現。

2009年起,長虹、九洲等躍進路上最大的4家企業都啟動部分生產環節或子公司的搬遷。他們在綿陽城郊的產業園區另辟新廠區的同時,騰出老廠區,部分用於商業開發,以補貼新建廠區與相關搬遷費用。

“從躍進路到綿陽高新區,再到如今新建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長虹彩電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發展。如今,長虹生產的液晶電視最大尺寸已可達100英寸左右。除了尺寸,滿足用戶對更高畫質、更多功能的需求,更是我們追求的方向。”郝申琳說。

如今長虹121大樓已經明確不會被拆除,但未來具體怎麼用,仍在商討和規劃中。“一方面原本建筑老化,直接改造使用,安全性、功能性欠佳﹔一方面,各方都期待要留住那些崢嶸歲月的時代記憶,但整體規劃還待明確落地。”相關負責人就此介紹說。

事實上,早在2012年,綿陽就啟動了躍進路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起草工作。從那時起,各方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保護與使用。2016年,綿陽採取“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通過了相關改造實施方案,明確躍進路的未來是“作為歷史文化街區,以保護為先,進行整體改造和提升”。目前,結合商業樓盤開發,躍進路上的基礎設施已得到大幅提升。

作為時代記憶的躍進路,未來如何精彩蛻變,值得各方更多思考與探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朱雪黎 文/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