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幸福公社社區裡,人們在老戲台廣場開展清明詩歌朗誦活動,以詩歌的形式祭奠家族先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家國情懷。
老戲台上,表演者或朗誦、或唱歌,台下不時響起掌聲。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91歲退伍老兵,腿腳不便卻仍然來到現場,與大家一道表達對英雄烈士們的哀悼追思。
幸福公社清明祭祀文藝活動現場。邢詩瑤攝
幸福公社居民陳劍青一家三口參加了活動。“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我愛人和孩子都上台表演了。孩子朗誦了一首杜牧的《清明》,愛人朗誦了文章《窗邊的等待》。”陳劍青表示,學校裡的課程只是孩子所受教育的一部分,文化底蘊的積累更多來源於生活的細節,應當鼓勵孩子參與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陳蘇敏是幸福公社的一名員工,這次是作為部門代表上台朗誦。“我們選擇的篇目是《擁抱春天》,其中一句是‘用靈魂來彈撥人生的琴弦,用熱情來擁抱生命的春天’。清明是祭拜先輩的節日,也有踏青的習俗,這是告誡我們既要祭奠過去又要擁抱未來。”陳蘇敏認為,很多時候大家在清明節只是祭拜自己家族的祖先,而缺少一個集體的活動來緬懷為國獻身的英雄烈士,“這次活動將大家內心祭奠英烈的想法外化成了實際的行動。”
小表演者朗誦詩歌。邢詩瑤攝
“我們必須銘記歷史,銘記奮斗征程中的革命先輩。清明不僅是紀念自己家人的日子,更是一個回顧歷史、強化家國情懷的機會。我們的目光不能隻放在自己的小家上,更要放在國家這個大家上。這個活動就是一次探索,先從形式上來尋求清明文化內涵的提升。”幸福公社董事長史御力希望通過清明詩歌朗誦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強化社區居民的愛國情懷。
據了解,幸福公社自建成以來,始終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作為社區文化精神的核心,著力通過各種文化藝術活動連接鄰裡之間的情感,增強社區居民的集體觀念,營造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文化環境。(劉海天、實習生邢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