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傳統農業對光合作用、土壤、肥料、農藥等要素依

這個植物工廠365天不間斷生產

2021年03月31日07:34  來源:四川日報
 

“今天花生芽出貨2000斤,下個月估計要貨量會增長20%,我們要備好種子,加大生產量。”四川新生啟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啟航農業”)總經理王平介紹,隨著市場認可度不斷提升,作為專門生產花生芽的“植物工廠”,他們已經看到了農業4.0版——智能化、規模化、品牌化的力量。

在“植物工廠”參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工廠車間是全黑的,從外面的玻璃看過去,什麼也看不到,因為花生芽的生長環境是無光的。在暗黑的環境裡,一簇簇花生芽正在蓬勃生長——這裡每天出產花生芽2000斤,產量居西南之首。

“我們即將上馬日產一萬斤花生芽的生產線,將成為全國最大的花生芽生產基地。”王平說。

與“單打冠軍”同樣搶眼的,是無陽光無土壤無工人、恆定產出的植物工廠,王平稱其為“農業4.0版”,是現代農業的一個發展方向。

從種蔬菜到種花生芽,走單品之路

兩年前,王平的植物工廠與其他的植物工廠一樣,都在種植綠色蔬菜,從南非冰草到豆苗等50多種蔬菜,生產環境和菜品可以達到有機標准。

由於品種多管護難度大,加之市場對高品質蔬菜接受度低,且難與一般大田蔬菜形成區隔,植物工廠蔬菜的競爭力未能顯現。

怎麼辦?在做過市場調研后,王平和團隊決定選擇做單品,目標對准花生芽——當時,花生芽是市場緊俏品,在一些作坊中少量生產,單斤售價超過了8元,隻在一些高端火鍋店消費,難以走入尋常百姓家。

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下稱“經作所”)也參與到王平的實驗中來——尋找產芽比更高的花生品種,然后形成量產化。

經作所科管辦主任、花生科研團隊張小紅回顧了2018年以來攻關花生芽的過程:“我們把從各地收集以及自己培育的300多個花生品種材料進行試種篩選,從出芽量、整齊度、品質等方面考慮,初選出了10多個品種,后來又反復比較試驗,結合田間種植產量,最終選出了一種黑皮花生,一斤花生可以產出7-7.5斤花生芽,非常高產,品質也不錯。”

“現在的花生芽,是我們從北方引進的一個品種。”王平說,因為啟航農業的大規模介入,日產2000斤投入成渝兩地市場,當前花生芽的批發價已降到3元以下,大大滿足了市場對於這一單品的需求。

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完善的植物工廠

“來,嘗一下我們的花生芽!”走進會客廳,王平端出了一盒花生芽,芽長約一指,纖細勻長,芽頭是紅色胞衣的花生。

“可以生吃”,拿起一根放入口中,脆甜、水分充足,還有一股鮮濃的花生味。“味道不錯”,來訪者紛紛點贊。

“花生芽生長不需要陽光和其他光源,也不需要土壤和打農藥,因為用的是營養液。所以,車間裡隻要調好濕度、溫度以及其他參數,就24小時黑著。”王平介紹,隻有在調數據的時候,才會有人進去,才會有點微弱光源。

擺脫了傳統農業對光合作用、土壤、肥料、農藥等要素依賴,植物工廠可以24小時365天不間斷生產。王平算了一筆賬:每層樓面積120平方米,層高3米多的空間可設置3層生產作業台,4層樓就有12層——也就是說,借助立體空間,120平方米變成144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大約2畝多田地,若種花生芽,一年畝產可達73萬斤。“我們還在尋找增產的辦法,下一步是年產80萬斤。”王平說。

王平回顧,自開始迷上植物工廠,公司在過去5年中聯合電子科大、省農科院等高校,投入研發經費達2000萬元,目前仍在投入期,不過收獲很大——5年中,植物工廠共申請專利57項,開發出了花生芽鮮食、熟食等多個產品。

“等到我們和省農科院遴選出來的黑皮花生品種量產上市,價格還可以再降。”王平透露,這個黑皮花生目前正處於品種擴繁階段,已在川內和海南各建了一個擴繁基地,最終要將這個“出芽冠軍”規模化種植,形成量產。

“四川種植花生的面積有400余萬畝,目前多為鮮食和炒制,今后花生芽市場壯大了,可以發展一些規模種植,它的經濟效益還是比較有優勢。”張小紅說。

目前,啟航農業正在籌備日產萬斤的花生芽生產線,將於年內建成投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紅霞)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