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川榮縣鼎新鎮西堰村,蔬菜地裡傳來音樂聲,大棚裡的露水被晨光喚醒。
3月,川內不少地方的蔬菜還未大面積上市,西堰村的菜農已經開始“數票子”了。這個季節,村民一早摘下兩兜近百斤的花菜,就能換來200多元的收入。
“上個月,價錢還要高些。我們的蔬菜錯季上市,收入自然就高。”西堰村黨支部書記、種植大戶陳萬洪說,這裡作為萬畝生態蔬菜示范區,“靠的是人無我有,再加上生態種植,讓蔬菜‘不愁賣、不愁價’。”
航拍榮縣鼎新鎮西堰村蔬菜基地。人民網 王洪江攝
西堰村依山傍河、田少坡多,是榮縣境內眾多丘陵農村中的一個。就在這樣一個土地優勢不明顯的村庄,8年前開始推廣“稻菜輪作”模式后,不僅地裡糧食有了保証,一年還多收一季菜,一畝地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的好收益。
“春季蔬菜收完后,利用蔬菜地余肥,灌水不施任何肥料,就能直接種水稻。”西堰村的種植大戶曹蓮君笑呵呵地說,“按今年市場價,預估一畝地能創造二萬多元的收入。”
“我家的番茄基本不施化肥了,用綠色有機肥,品相好、產量也不低,價錢自然高出一籌。”講起自家的蔬菜,曹蓮君打趣道,“我們村的地和人一樣,先‘減肥’又‘增肥’,而且要吃綠色食品,越來越健康了。”還有十余天,曹蓮君家20畝茄子就要上市銷售,已經有不少採購商與她達成了訂單協議。
圖為榮縣鼎新鎮西堰村蔬菜基地。人民網 朱虹攝
“‘稻菜輪作’使土壤裡的厭氧、有氧微生物交替繁殖,有利於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良,更加適宜綠色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唐麗說,鼎新鎮的示范基地集成了包括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冬春促成夏秋避雨減藥增效技術、水肥一體化減肥增效技術等10大蔬菜綠色生產技術。“鼎新蔬菜之所以種得好,得益於農戶和當地政府的積極性,各種技術推廣到位。”
榮縣鼎新鎮蔬菜種植面積達5萬畝(含復種),是川南最大的茄果種植基地,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有機肥推廣使用后,土壤板結情況得以改善,土質疏鬆、團粒結構明顯,抗旱保水能力明顯增強。”榮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吳文忠說,農戶所說的“減肥”和“增肥”,其實就是在政府的引導下,當地農戶逐步減施化肥,增施有機肥,提升地力肥力,改善土壤,從而提高作物品質。
榮縣農業大數據平台的數據採集基站。人民網 朱虹攝
穿行在田間地頭,吳文忠透露了另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榮縣農業大數據平台的數據採集基站。他說:“建在菜地裡的基站能夠採集土壤溫度、濕度、PH值等多項指標,並實時傳輸到大數據系統平台進行系統分析,實現了與榮縣‘9S’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的對接,可以為農田科學作業支招。”
“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在榮縣是動真格的。”據榮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和能介紹,從2019年開始,榮縣地方財政已投入2350萬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3萬畝,實施區域耕地土壤有機質年提升達1g/kg以上,化肥較往年使用量減少1/3以上。
2021年四川省委一號文件也提到,要全面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工作,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助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在四川大地吹響。
“落實省委一號文件,全縣會繼續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優質特色農產品,培育壯大‘川字號’農產品品牌。”朱和能說,一畝地“千斤糧、萬元錢”的效益會越來越明顯。
榮縣鼎新鎮西堰村村民採摘花菜。人民網 朱虹攝
走進鼎新鎮果蔬集散交易中心,這兩日,村民張義加從農戶那裡收購來的近萬斤花菜正在打包外運。從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花菜需求量最大的時候,張義加一天發貨20萬斤,銷售地遍及省內外多個城市。如今,花菜“收尾”,茄子“嘗鮮”,他又開始忙得不亦樂乎。他說:“有機肥養大的蔬菜,咋會不好賣,隻愁不夠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