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裡的黨史 定格了一個個銘刻於心的歷史畫面

2021年03月26日07:41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裡的黨史

  夾金山埡口。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樹攝

  小金縣達維鎮紅軍會師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樹攝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日出東方、星火燎原、繼往開來,100年來,波瀾壯闊的黨史早已被銘刻進文學、影視、戲曲、歌舞、書畫等眾多體裁的文藝作品中。《七律·長征》、舞劇《努力餐》《江姐在川大》……這些優秀的作品力圖以不同視角、思考、形式,深入挖掘黨史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背后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牢記歷史、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天府周末推出“文藝作品中的黨史”系列報道,從書籍、畫作、影視、舞台等角度,聚焦文藝作品中的黨史,引領當代讀者一起重溫中國共產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100年、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100年、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100年。

  “詩有史,詞亦有史。”清代詞論家周濟提出的這個美學觀點,在一位偉人的詩詞寫作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就是毛澤東。在革命的崢嶸歲月裡,毛澤東創作了大量詩詞,字裡行間,洋溢著他的雄才大略。他用古詩詞的雋永,記錄下人間正道的滄桑﹔他用從頭越的豪邁,賦予筆下氣吞山河的豁達。

  詩、史合一,毛澤東的個人詩興,與中國革命緊密相連。他用詩詞定格了一個個令中國人民銘刻於心的歷史畫面,寫就了一部鮮活的中國革命史。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風雨兼程,一世紀滄桑巨變。在這特殊的歷史節點,本報特別邀請省作協主席阿來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國史專家陳東林,為讀者解讀毛澤東詩詞裡的輝煌黨史。

  長征東渡

  偉大歷史成就經典詩作

  1957年1月刊載於《詩刊》創刊號上的十八首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畫卷中的濃墨重彩。十八首中,最經典的當數《七律·長征》和《沁園春·雪》,毛澤東以其萬丈豪情,記錄了偉大的歷史。

  陳東林介紹:“1957年1月,《詩刊》創刊號發表了毛澤東的十八首詩詞。在此之前,《詩刊》主編臧克家等人給毛澤東寫信,請求毛澤東將他過去寫的詩詞交《詩刊》正式發表。1月12日,毛澤東復信,將過去的十首舊體詩詞,連同《詩刊》寄來的八首,共十八首抄寫在另一張紙上,同意發表。”這十八首詩詞分別是《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西江月·井岡山》《如夢令·元旦》《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沁園春·雪》《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調歌頭·游泳》。

  陳東林認為,如果硬要給毛澤東的所有詩詞按思想意境、時代氣勢、藝術造詣排列一個順序的話,《七律·長征》和《沁園春·雪》無疑名列前茅,這兩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傳最廣。1935年9月,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翻越岷山,攻克天險臘子口。通過紅軍偵察連繳獲的幾份報紙,聶榮臻看到了徐海東紅軍和陝北劉志丹紅軍會合的消息,立即把報紙送到毛澤東手中。毛澤東高興地說:“好了!好了!我們快到陝北根據地了!”遂率領陝甘支隊晝夜兼程向陝北進發。9月29日,紅軍到達通渭,進行兩三天休整和動員。毛澤東在干部會上講話中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后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

  “毛澤東寫這首詩的時候,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心情豁然開朗。”著名作家阿來直言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澤東用8句、56個字就概括了,“無論對革命史,還是詩歌史而言,它都是裡程碑式的經典之作。”《清平樂·六盤山》《憶秦娥·婁山關》《念奴嬌·昆侖》《十六字令三首》都是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寫的,但均為一景一地,唯有《七律·長征》多景多地,氣勢恢宏。“毛澤東以地理書寫的方式,把長征經過的地方都涵蓋了,它們背后包含著極大的信息量,有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澤東濃縮在這些地理中,輕描淡寫,正應了那句‘隻等閑’,展現了毛澤東一笑而過的大氣。”阿來如是說。

  《沁園春·雪》則是1936年2月,毛澤東親自率領東征紅軍到達延長縣,准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西部。這時,下起了一場大雪,紛紛揚揚的雪花,覆蓋了莽莽蒼蒼的秦晉高原,黃河上下,一片銀白。長征之壯烈仍歷歷在目,而今紅軍又要東渡黃河,再次留下前所未有的歷史足印。毛澤東心潮澎湃,寫下了千古絕唱《沁園春·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槍林彈雨

  化為筆下金句

  毛澤東詩詞,雄才大略,激揚文字。那些寫於槍林彈雨中的軍旅詩詞,堪稱中國革命的史詩華章。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中,戰場的硝煙和瞬息萬變的敵情,都化作了筆下豪邁浪漫、雄健奔放的金句,傳誦至今。

  1930年1月,在贛南,紅軍分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促進了贛南根據地的發展。敵人的“三省會剿”計劃歸於破產。當年春節期間,毛澤東將行軍閩西至贛南途中的所見,寫成了一首詞《如夢令·元旦》:“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這是多麼美又多麼壯觀的一幕啊!

  1933年5月,毛澤東路過瑞金附近的大柏地。正是雨后,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與西邊斜陽交相輝映。毛澤東不禁回憶起1929年2月和朱德剛下井岡山,來到江西,在這裡指揮紅軍打的一次大勝仗。憶昔撫今,毛澤東寫下了一首《菩薩蠻·大柏地》,“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而那場勝仗,贏得異常艱苦。陳東林說,一般不用槍的毛澤東也提起一支手槍,親自帶著警衛排向敵人沖鋒。憶昔撫今,毛澤東在詞的結尾寫下的是:“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與這首《菩薩蠻·大柏地》一脈相承的,是1934年4月,毛澤東到蘇區南部的會昌去調查和指導時寫下的詞《清平樂·會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風景是好,詞句也妙,但其實毛澤東當時的心情,正如他在自注中所寫:“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准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情。”那麼,當時發生了什麼,使得毛澤東一而再地借詞抒發呢?時間得追溯到1933年11月,國民黨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聯合李濟深等人發動了“福建事變”。毛澤東建議,紅軍深入到江蘇、浙江、安徽去,粉碎敵人進攻,但他的這個統一戰線思想,隻在會昌得到了一個試驗機會,南線紅軍因此基本沒有消耗,反而有擴大。所以,毛澤東寫下“指看南粵”,確實是“風景這邊獨好”,“更加郁郁蔥蔥”。

  踏遍青山

  以山記史以山言志

  山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無處不在,如《西江月·井岡山》《憶秦娥·婁山關》《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等。“他從韶山走出,上了井岡山,在長征中詠誦過岷山、昆侖山、六盤山,終於到達延安清涼山。以此為新的起點,向更高的峰巔攀登……”陳東林說。一座座大山,貫穿起來就是毛澤東上下求索的奮斗人生史,跌宕起伏的中國革命史。

  毛澤東筆下的山,大的、小的、高的、低的、虛的、實的、有名的、無名的,令人目不暇接,既是吟詠對象,也是靈感源泉。據陳東林介紹,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四座,還有岳麓山、天馬山、鳳凰山、龜山、蛇山、武夷山、白雲山……更令人敬服的是,絕大部分毛澤東都親履登臨。《西江月·井岡山》是1928年9月,毛澤東聽到留守軍民保衛井岡山取得勝利的消息時寫下的,他興奮異常,當即揮毫潑墨,就有了“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泰然自若。

  1935年,紅軍來到婁山關。婁山關,是扼守川黔兩省交通要道的門戶,高聳在大婁山中段,自古有“萬峰插天,中通一線”之稱。軍閥王家烈在這裡擺下了兵力,企圖阻止紅軍向遵義城前進。攻佔婁山關,成為生死攸關的一著棋。2月25日,毛澤東給彭德懷在電話中下令:務必於天黑前攻下婁山關。經過激戰,紅軍殲滅敵軍兩個師另八個團,俘虜3000多人,取得了離開瑞金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登上婁山險關,毛澤東立馬勒缰,遠望落日余暉,吟誦出《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1935年10月寫下的《念奴嬌·昆侖》是毛澤東境界超過以往的一首詩詞。陳東林直言:“說它氣勢大,不僅是因為它所描寫的是橫貫幾千裡的昆侖山脈,毛澤東的深邃視野在頂峰看到了整個人類地球。”1957年1月,毛澤東曾親自作過解析:“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簡單、直接、霸氣。

  於1935年10月寫下的還有《清平樂·六盤山》。中央紅軍途經甘肅固原縣青石咀,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而最初,毛澤東寫的其實是一首歌謠鼓舞戰士。那首歌謠在紅軍和后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流傳,直到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報》發表時,歌謠改寫為按《清平樂》詞牌填的一首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據說,《清平樂·六盤山》發表后,還引出過一段佳話。當時一支解放軍小分隊與大部隊失去聯系,受到人數眾多的敵人圍困,經過浴血苦戰,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戰士們下定決心做最后的斗爭。他們打開收音機,想聽最后一次廣播。誰知一打開收音機就聽到播音員播送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大家勇氣倍增,斗志昂揚,終於突圍出去,與大部隊會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