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面朝大海想的是春暖花開、劈柴喂馬。自從看了漁民們的趕海視頻,隻想著今天又能從海裡撈點什麼吃。這大概是“雲漁民”們內心最真實的寫照了。
在海南島,大海不僅帶來豐美海鮮、美麗海景,還有那一份獨特的親海耕海樂趣。在海南旅游市場熱度不斷攀升時,越來越多的游客愛上了趕海這一新奇有趣的旅游體驗,甚至帶動著漁村民宿的入住率。如何打造趕海這一旅游項目,使之成為海南旅游產品體系中的有益補充,也成為業界人士關心的話題。
趕海背后的文化之旅 一種海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身臨其境
靠海而居、與海為鄰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趕著潮落的時機,到海岸的灘涂和礁石上打撈或採集海產品,稱為趕海。
借著短視頻的東風,“趕海”成功出圈。
經常上網的朋友們不難發現,用鏡頭記錄趕海生活的新媒體賬號層出不窮,分享趕海生活的抖音賬號“大慶趕海”粉絲已達540余萬。“挖釘螺、扒蛤蠣、鏟蟶子、斗寄居蟹……簡直看得停不下來。有時候看他們滿載而歸,有時也和他們經歷一無所獲。”對生活在城市、壓力諸多的年輕人,觀看趕海的自然生態和慢生活節奏,已經成為減輕壓力和焦慮的一種途徑。
不少人已經不滿足於在鏡頭前看別人趕海,親自去海邊尋覓大自然的饋贈成為不少游客的新選擇。日前,位於瓊海市潭門鎮的民宿“無所歸止”入住率不斷攀升,“好多游客是專門沖著趕海過來的,趕海已經成為民宿重要的體驗項目。”民宿老板符名林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趕海火熱的背后,不僅僅是因為濱海風光,更是因為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引發了年輕游客更多的關注,其文化內核對旅游發展的價值日益凸顯。
新冠疫情以來,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虧損的消息一經傳出,網友和游客紛紛自發給動物園捐助,動物園發布的認養活動也受到了游客的追捧﹔河南博物院因為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火了,不少年輕游客在看完節目之后希望立刻前往河南博物院,一睹婦好鸮尊、蓮鶴方壺和賈湖骨笛等鎮館之寶的風採……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發展和年輕游客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人們在旅游消費過程中的文化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對歷史、民族、生活方式等小眾文化的深度探索,都是年輕人追求的文化之旅。
“趕海這種久遠又新鮮的玩海方式,讓我真正走進潭門。我得到的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看到了一個千年漁港背后的海洋文化和生活方式。”來自湖南的游客杜若風說,在潭門灣寬闊的灘涂上趕海、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看沉船、聽民宿老板講述耕海故事,這就是最棒的海洋文化之旅。
趕海漸成旅游新產品 挖螺抓蟹 趕海嘗鮮 夜宿農家
面對著溫柔的夕陽,置身在大海沙灘邊,摒棄喧囂與壓力,享受著海風的清涼,呼吸著海的味道與空氣,帶著孩子一手拿著小鏟子,一手提著小桶子,在海灘上撿貝殼、挖海螺、抓螃蟹……在臨高東英鎮博縱村的臨高觀海民宿,趕海也成為游客們十分熱衷的打卡項目。
“每個月有兩次潮汐現象,有七八天的時間非常適合趕海,最低潮時海水能退去兩公裡左右,這時的灘涂就成為游客們的樂園。適合趕海的時間,民宿的入住率就會提高,可以說,趕海已經成為民宿的固定體驗項目。”臨高觀海民宿老板陳曉杰告訴記者,為此,民宿特別配備了鏟子、小桶、手套、鞋子等工具,為前來趕海的游客提供服務。
不僅如此,觀海民宿還開設了抖音賬號,給網友分享漁村生活的樂趣。“每個月我們都會分享趕海時間表,列出最佳趕海時間和最低水位,方便大家根據潮汐情況選擇出游時間。”陳曉杰說,每當這時,就會有網友留言咨詢訂房事宜。“有的游客沒經驗,村民就當向導帶游客挖螺抓蟹,這也成為村民增收的方式之一。”
隨著海文大橋北港島互通工程通車,不少市民游客選擇去海口演豐鎮北港村趕海嘗鮮。由於緊挨著紅樹林,地勢平坦,退潮時北港村周邊海灘上遍地是海鮮。“正月趕海,以前只是我們村民自己找樂子的方式。”北港村村民陳海東說,今年和往年不同,大量游客的到來使得海灘成了歡樂的海洋。
隨著游客對趕海的青睞,我省一些旅行社也瞄准這一需求,打造出趕海主題產品。“我們圍繞趕海這一娛樂性互動性比較強的項目,推出趕海主題的企業團建、同學聚會產品,將臨高趕海、農家樂等組合打包,非常受歡迎。”海南優航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張偉說,根據潮汐變化和趕海時刻,旅行社提前制定趕海的行程安排,到漁村后就到農家樂或者民宿租賃趕海工具,等游客們收獲上來海貨后,還可在農家樂現場加工,這樣新鮮有趣的團隊旅游新體驗收到良好的市場反響。
亮出海南趕海名片 用精品線路激活“海”的故事
除了民宿和旅行社,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我省一些市縣也已把趕海作為旅游體驗項目進行包裝和推廣,推出旅游線路供游客選擇,如臨高推出包括“入住東英鎮觀海民宿,體驗趕海樂趣”在內的臨高古銀瀑布至觀海民宿一日游精品旅游線路,海口推出“連理枝(騎行遠觀紅樹林日出,趕海摸螺,嘗鮮美海鮮)——桂林洋熱帶農業公園(賞秋聞香,嘗海南農墾特色農產品)——香世界庄園(嘗花香美食)”等美麗鄉村趕海摸螺主題線路。
如何打造出海南趕海這一品牌?瓊海市潭門鎮做了多年探索。在全域旅游發展中,“千年漁港”瓊海潭門鎮已經從單純的傳統漁業捕撈小鎮轉型成為以海洋漁業、休閑旅游、海鮮餐飲等為特色的風情小鎮。2015年起,為了拉動地方旅游市場消費,提升小鎮的整體知名度,潭門趕海節應運而生。多年來,趕海節融合潭門漁民傳統生活元素,舉辦了祭海儀式、漁民技能競技比賽、千人趕海尋寶、海鮮盛宴以及漁港之夜沙灘音樂會等多項活動,並結合當下主流的互聯網思維,從活動的組織、招募、傳播和實施方面引入諸多創新,對活動的整體形象進行了年輕化包裝,打出了潭門趕海的品牌效應。
在業內人士看來,集互動性、體驗性、主題性為一體的海南趕海完全可以成為海南旅游的一張新名片。“海南的海洋資源豐富,人們早已不局限於看海、吃海,還希望能夠玩海,感受海洋生活方式。”省旅游協會副秘書長孫相濤表示。
在他看來,目前海南趕海旅游產品仍比較粗放,要打造趕海這一旅游名片,可沿海岸線選擇合適場地打造趕海公園進行園區化管理,一來避免因游客不了解潮汐變化導致安全隱患﹔二來規范化的管理可以提升游客體驗﹔三來還可進行海貨或者種苗投放,像水果採摘一樣,能夠讓游客擁有更多收獲。
“圍繞趕海主題,可以開發更多互動體驗項目和延伸產品,把沿海村鎮盤活起來,使之成為挖掘和豐富海南海洋文化的重要手段。”孫相濤說。(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