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連天沸五門,燈山萬炬動黃昏。”這是陸游詩文中對宋
朝成都十二月市之正月燈市的描寫。元宵節逛燈會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象當年成都燈市的繁盛景象呢?
最近到成博打卡的觀眾或許留意到成博上新了一批“黑科技”,無論是可以自助導覽的語音講解器,還是上知蜀錦歷史、下能解說文物的透明玻璃屏,或是3D建模重現摩訶池盛況的“千年東華”互動操作,都能讓你在沉浸式體驗展覽的同時,解鎖科技創新帶來的無窮樂趣。
300台語音導覽機
掃碼租借“講解員”
想帶孩子到成博看展覽,又怕沒有歷史基礎講錯了?別著急,成博上新的300台語音講解器幫你排憂解難。
成博“列備五都”展覽外面有兩排語音講解器租賃櫃,隻要你拿出手機掃一掃,便可以租借一台講解器,隨身攜帶看展覽,就像講解員在身邊幫你解讀展覽的脈絡、文物的精彩。
成都博物館科技信息中心主任介紹,成博在幾個展廳的入口處都擺放了講解器租賃櫃,方便觀眾自助租借、聆聽展覽的講解。有趣的是,這台講解器可以對成博的常設展、臨展進行講解,還收錄了中文、英語等多個語言版本,滿足不同國籍觀眾的看展需求。
除此之外,成博正在採取多種措施提升國際化、智能化水平,比如,以往觀眾在天府廣場排隊進館的時候,隻能百無聊賴地看手機,現在可以先看看80平方米的“成博視界”上有什麼展訊和社教活動,提前做好“預習”。天府廣場是成都的文化核心,位於天府廣場一旁的成博相當於城市的會客廳,這個戶外大屏相當於成博的窗口,讓觀眾在排隊的時候就可以提前了解更多文化資訊,有的放矢參觀自己感興趣的展覽。
“成博君2號”登場
解說文物的“大玻璃”
成博“列備五都”展開展以來十分圈粉,來自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這五都考古出土的300多件文物在蓉城相聚,全方位展示秦漢大一統歷史背景下,蓬勃繁榮而又迥異多姿的城市風貌、風土人情。
展廳裡有一塊上知蜀錦歷史、下曉文物知識的“大玻璃”,你有沒有動動手嘗試呢?這件“成博君2號”看似一塊普通的透明玻璃屏,實際上使用了透明導電技術。展櫃裡裝著漢代織機模型,展櫃的正面安裝了一塊透明玻璃屏,既不會遮擋文物,又能夠講解桑蠶興盛的歷史、蜀錦織機的技術,動手觸摸起來十分酷炫。
這樣的“黑科技”在三樓常設展中也有應用。成博“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展廳也有類似的玻璃屏,還原了唐宋時期的十二月市,採用了更為先進的自發光透明導電技術。例如1月燈市還原了繁復多樣的花燈,11月梅市還原了市民賞梅的場景。工作人員從唐宋時期的古畫中提取了房屋、侍女、燈籠、古樹的元素,構成了一幅可以動起來的畫卷。觀眾在這塊玻璃前動動手指,不僅可以看到十二月市相關的解讀、趣聞,還能讓畫面動起來,仿佛墜入古畫中。
“千年東華”科技展
沉浸式暢游摩訶池、蜀王府
很多成都的文藝青年隻知道北京后海、杭州西湖,卻不知道成都也曾有個同樣雅致的摩訶池。始建於隋朝的摩訶池,位於成都市后子門及成都市體育中心一帶。隋文帝開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楊秀鎮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為池。隨后的數百年裡,摩訶池一直是游玩之地,聞名一時。到了唐代中葉,這裡成為著名的風景區,詩聖杜甫著詩稱“莫須驚白鷺,為伴宿青溪”。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宮時,將摩訶池納入宮苑。
成博“千年東華”科技展項,用3D建模的方式還原了自秦漢到明清摩訶池一帶的場景,邀請觀眾沉浸式體驗千百年前的摩訶池、蜀王府。
工作人員根據文獻、考古發掘出土的一些文物,重現了摩訶池當年的景象。工作人員為正在參觀的觀眾演示,如果選擇五代時期的崇光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獻中關於崇光殿的介紹,接下來會有個類似詩詞大會的互動環節,選擇回答與之相關的古詩詞填詞,最后則可以窺探摩訶池的全貌。
特別是熱愛營造的小伙伴,千萬不要錯過這個互動科技展。明代蜀王府有幾根柱子,是幾出幾進的建筑規制,這些營造方面的細節都有3D建模后的展示,大大豐富了觀眾的建筑學知識。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王金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