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仕偉:聞香識東坡 讓古籍裡的方子再飄香

2021年03月23日07:3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徐仕偉:聞香識東坡 讓古籍裡的方子再飄香

  徐仕偉調制熏香。

  線香成品。

  徐仕偉制作線香。

  柏子香。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半路出家學習制香,他錯過了文玩黃金期

  ●掌握30多款香方,包括佛家香、道家香、傳統文人香等種類

  ●他通過社區活動和公益課程,致力於推廣香文化

  達人檔案

  徐仕偉,1985年出生,四川渠縣人,2018年度成都市工匠精神優秀傳承人、雙流區社區教育學院傳統文化講師,青羊社區教育學院公益課程教師。

  每年的臘月中下旬到整個正月是用香的高峰期,祭祀祖先、敬拜祠堂、登臨廟宇,香都是必不可少的。手工制香人徐仕偉以往每天發20單快遞,這時就要翻倍。跟機器成批制作的化學香不同,手工香的制備周期短則一周長要兩三個月,因此每到冬天,他要早早為老客戶備好貨。

  3月16日,徐仕偉在文殊院附近的店鋪一早就開工了。做文玩生意起家的他,因為沉溺手工制香而錯失一個文玩黃金期,但是能傳播傳統香文化,讓古籍裡的香方再次飄香人間,他認為價值無量。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日益精致,他的香品營收也佔到總收入的一半了。

  聞香識東坡 復活古籍香方

  “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個‘吃貨’,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玩香高手。”點著一支沉香,又煮起一枚香丸后,徐仕偉坐在他的香室開始介紹當今玩手工香的愛家中流傳最廣的一款合香“雪中春信”。據記載,“雪中春信”是蘇軾在任杭州太守時制備的,炮制好香粉,就等一場大雪。終於,在瑞雪盈門時,蘇軾請侍女取了梅花花蕊上的雪水,融化之后用來制作香泥,最后做成香丸或線香。雅是非常雅,但時間耗不起,還有一個問題,那時的配方即便用今日一模一樣的材料做出來,味道也有很大差別,有時甚至一點兒都不好聞。這時就需要去找更地道的原材料,以及在比例、火候等方面不斷試驗。

  除了復雜的合香,也有簡單的獨味香,例如柏子香就常出現在蘇軾、蘇轍的詩作中:“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客到惟燒柏子香,晨飢坐待山前粥”。“柏子香聽起來簡單,《陳氏香譜》裡也有明確記載,柏子要選青色未開裂的,沸水焯一遍后,還要用酒浸泡等等。”徐仕偉說,不過,他發現山陰坡和山陽坡的柏子也有不同,僅靠香譜是無法精准還原的。

  目前徐仕偉還原出的“二蘇舊局”是書法家陳雲君《燕居香語》的一個合香方,為的是紀念蘇軾、蘇轍二人的兄弟情。其香方簡單但不失經典,也被現代手工制香師廣為採用,但在不同制香師的手裡,因為比例、手感的不同,香品味道會有很大不同。徐仕偉偏好冷峻的清冽感,沉香的比例常常會更重一些,香氣深沉、凝聚感強。

  如今徐仕偉已熟練掌握30多款香方,70多種植物和礦物原材料,覆蓋了佛家香、道家香、傳統文人香等多個種類。“比對古代的時令香,我也計劃復制二十四節氣香,豐富家庭生活用香,比如寒食節的柏子香、立夏避暑香、端午艾草香,但是要卡著時間做,太耗時間精力。像艾草不能用當年的,《孟子·離婁》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說,要加以炮制才能除掉火性,因此整個制作周期會較長。”徐仕偉說道。

  半路出家 不斷學習精進

  手工制香,徐仕偉是半路出家。2009年,徐仕偉在文殊院做文玩生意,經常車木頭、打磨珠子,也會覺得檀木、沉香木等木頭的自然味道很好聞,但僅此而已。直到9月的一天,徐仕偉早上起來精神舒爽,眼光落在朋友送的一款手工天木香上面,好奇地點上,太舒服了,真正的香原來是這樣的!徐仕偉決定要自己做。

  “歷史上留下來的香譜有很多,比如《陳氏香譜》《香乘》等,前者提到的香料就有400多種,但不一定適合現代人復制。像龍涎香、麝香、冰片等名貴的原材料,有些沒有了,有些是人工合成的,還有的因為藥材不再地道,成分含量的變化等,都影響最后的香味。因此古籍隻能做參考,另一方面也要跟當代的老師學習。”徐仕偉說道。

  香方解決了,不代表技術成熟了。比如香泥的軟硬把握,太軟容易斷或者點不著﹔太硬則香芯無法充分燃燒。如何讓油脂香氣慢慢揮發,而不是匆匆燒掉,這個火候的把握很關鍵。徐仕偉說,以前他是個性子很急的人,通過制香,性格都改變了,每次至少幾小時的研磨、混揉、塑形,過程要一氣呵成,這樣才能減少誤差。

  還有一關就是對所用的植物、礦物等藥性的了解。有一次,徐仕偉去中藥市場買沉香,聞起來沒問題,就一下子進了2萬元的貨。買回來一打磨,咦,味道怎麼不一樣了?詢問了同行才發現,原來這是用化學藥水浸泡過的沉香。

  由此徐仕偉意識到這裡面的“水”很深。像陳皮,一不小心就買到硫磺熏制過的,至今他的店裡還留著一包,而真正的好陳皮聞起來沒有一點霉腐味道,而是沁人心脾的清香。此外,檀香、沉香等有可能是被萃取過精油的。

  想要會辨識,沒有“捷徑”,唯一辦法就是多看多聞多練。為此,徐仕偉幾次去廣東的茂名、惠州、廣西、海南、越南、緬甸等產地參觀。那裡的一些村子已有產業鏈,有種植沉香樹、綠奇楠木的香農,也有做加工的香工,以及做貿易的香商。

  “野生資源是受國家保護的,不過好的人工採集的沉香已經比次一些的天然沉香質量要好。”徐仕偉說道。現在他算是“入行”了,但做假方式層出不窮,他依然要不斷學習,維護渠道關系,此外還和一些道地藥材的種植基地建立合作,才能穩定地獲得真材實料。

  傳播香文化 成了“香餑餑”

  2014年,徐仕偉將與他最初結緣的天木香復制出來並且拿去化驗。“其實早就復制出來了,但是要形成穩定的品質,還需要時間積累。”徐仕偉說,主要檢驗燃燒后的有害物質,例如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總揮發有機物的含量。根據成都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具的檢驗報告,天木香的上述物質含量均低於技術要求的最大限量。

  “之所以想到做檢驗,是之前看到一些研究稱有些工廠的機制香,其香精、染料在燃燒中釋放大量苯和甲醛,且其燃燒時的毒性是常態揮發下的好幾倍。”徐仕偉說道,香不吞服也不外用,因此很多人忽視了它的安全性。但是在他看來,香氣和煙吸進肺腑,就是“內服”了,因此香的原料必須得是有益無害,沒有摻雜毒性物質。在一些礦物質的炮制上就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琥珀要通過“水飛”來制取細膩如面粉的粉末,同時去除雜質﹔此外合香所必需的粘粉也是用天然的楠木粉和榆樹皮粉,而不是用化學膠粉。

  “希望能逐步推動香品的質檢常態化。”徐仕偉說道,其實在以前,如山東淄博等地的一些鄉村,都是家家戶戶手工制香,人們多就地取材,用柏樹皮等入粉。但機器時代一來,手工香迅速衰退了。

  為了讓手工香能得到更多普及,徐仕偉將他的香品定位在中端,不過多使用奢侈材料和復雜工藝,並且注意聽取用戶的反饋意見。他觀察到藏香有獨特妙用但味道過於濃重,於是改進做了一款“漢藏香”,中和了味道,又保有藏香的價值,受到消費者喜歡。聽聞喜歡書法的朋友希望自己的墨汁也香香的,就研制了香墨。“香墨可以用浸泡法、萃取法,也可以把香料打粉,然后攪拌在墨汁裡,跟墨汁比較搭的有丁香、乳香、冰片、香樟等。”徐仕偉介紹。

  2012-2014年,正在徐仕偉埋頭研究手工香的時候,一個中國文玩小高峰到來了,當時最熱的琥珀、蜜蠟、鬆石,以及爆款南紅,徐仕偉竟然一概不知,一抬頭發現熱潮隻剩尾巴了。

  相比之下,制香、售香的投資回報率太低了,他的所有產品最高價不超過200元,就算有30%的純利潤也養不起店鋪租金。2013年,他組了個5人團隊,分別負責生產、推廣、銷售、雜務,還開發了香文化培訓課程,但不到2年,由於收入未達預期,團隊就散了。直到2018年,徐仕偉售香的收入才達到店鋪總收入的一半,徐仕偉還教過一些專程從湖北等地來學制香的學生,很多如今已沒再堅持,碩果僅存的2位學生也是靠其他收入來補貼制香。

  不過,公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喝茶會友、讀書靜處、瑜伽修身等,很多場合都可以點一支香來愉悅精神。不同於文玩界,很多年輕人的加入讓手工香的朝氣更足、創意更足,徐仕偉認為前景會越來越好。

  也是在2018年,徐仕偉在女兒的小學班級課堂上分享了傳統香文化知識,此次的分享被學校看見,繼而又被區教育局看見,從此,徐仕偉成了單位團建、社區教育、市民課堂的“香餑餑”。“丁香、桂香、陳皮、八角,其實香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手工香只是換了種用法”“香的用法很多,不只是點燃,香膏可以涂抹,香丸可以煮、可以煎,香珠、香囊和香牌更可以隨身佩戴”……徐仕偉的講座打開了進入芳香世界的大門,很多人意識到用化學香除臭、驅虫可能適得其反﹔個別失眠教師在用到徐仕偉推薦的香后,失眠情況大為緩解……2019年,徐仕偉在“尋找社區好老師”比賽中,獲得青羊區分賽場一等獎,2020年,徐仕偉的“中華芳香養生香文化”在公益課程成果展示中,獲得青羊區一等獎。

  原來,除了市場,也可以通過社區和公益,積極推廣香文化。徐仕偉總結,而這也有助於他的生意和受眾越來越大。(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