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刷手機賺錢卻屢屢鑽進圈套 老人正成為一茬“新韭菜”

2021年03月23日09:02  來源:京報網
 
原標題:老人正成為一茬“新韭菜”

  看視頻賺錢、玩游戲賺錢、喝水賺錢、睡覺賺錢、走路賺錢……如今,不少老年人沉迷於刷手機完成“賺錢任務”。

  然而,操作中老人才發現,賺錢任務總是繞不開看廣告,標榜的高收益遲遲難以兌現,甚至還可能面臨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越來越多老年人正淪為網絡江湖的“韭菜”。

  亂

  強制看廣告 誘導頻下載

  “猜歌名就能領福利賺錢!”退休的老朱在家刷手機時,偶然發現了這樣一則廣告。自認對歌曲涉獵廣泛的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下載了一個猜歌APP。系統告訴老朱,隻要猜對50首歌,就能提現。

  “50首歌有什麼難的?”一開始,老朱還比較順利,連著猜對了好幾首。每猜對一首歌,系統都會顯示老朱獲得了1到2塊錢。看著屏幕上的提現總額上漲,老朱心裡十分高興。

  但很快,困難就出現了。或許是提高了難度,又或許是老朱確實不太了解新歌,有好幾首他都沒能猜對。當歌曲猜錯時,系統就會強制播放一段廣告,想跳過還跳不了,必須把廣告看完。而即使猜對了,每猜對三四首歌,系統同樣會播放一段廣告。

  同樣的廣告看了很多遍,老朱磕磕絆絆地終於把50首歌猜完。系統顯示,可提現的金額達到了93元,老朱感覺辛苦總算沒有白費。但就在他點擊提現鍵之后,系統卻顯示一次隻能提現0.3元。

  生氣的老朱想要找客服理論,發現根本找不到客服通道。最讓老朱郁悶的是,那好不容易賺來的0.3元,老朱到現在都沒有收到。

  被廣告“輪番轟炸”的還有68歲的徐淑華。“名義上是每隔一段時間喝水打卡賺金幣,可真要想領取,還是得看完長達46秒的廣告視頻,中間也不能退出。”

  更讓她費解的是,所謂的走路賺錢也不是想象中按照自己實際走路的步數領取金幣,而是在頁面中飄著若干個標有一定步數的圖標,用戶點開之后依然會播放同樣的廣告視頻,“就是變著法兒地讓你下載另一款刷視頻能賺錢的APP,不管怎麼點都繞不開。”

  徐淑華意識到,自己手機裡已有的幾款賺錢APP,最初正是因為這樣的連環推廣越下越多。“廣告裡都說得很容易,可真到用的時候就麻煩多了。”

  徐淑華原本打算用一款走路賺錢的APP督促自己鍛煉身體,可一看規則,並不是“走得越多賺得越多”,“每天能兌換的步數不超過6000步,對應下來就是不超過600金幣,而10000金幣才能兌換1元,這麼說,豈不是17天才能攢夠1元?”

  難

  提現門檻高 讀取信息多

  覺察出“賺錢”不易的還有白阿姨。前兩天,白阿姨在某購物APP上發現了一個領88元紅包的活動。剛點進去,系統就顯示白阿姨“手氣很好”,已經獲得70多塊錢,再根據指示往下操作,就可以領走全部現金。

  “瀏覽商品頁面60秒就能加快提現”“陪財神玩游戲就能加快提現”,剛開始的幾個任務比較簡單,白阿姨的提現賬戶很快漲到80多元,離目標越來越近。可之后,系統發布了必須要在當前頁面下單買東西的任務。

  雖然不太願意買,但一想到離88元就差幾塊錢,白阿姨還是花5塊錢買了塊洗碗布。而當她回到活動頁面,才看到這一單居然隻給她增長了1塊錢。

  在那以后,活動花樣越來越多,有一次甚至已經出現“即將打款”的界面,但最后還是要求去買東西。白阿姨又下了幾單之后感覺有些不對勁,能得到的金額已經從1塊降到了幾毛甚至幾分,自己的提現金額達到84元左右就漲不上去了。

  除了一點點累積提現金額,白阿姨看到還有一個按鈕可以直接提現88元,前提條件是完成為期3天的每日任務,這也成了她最后的希望。白阿姨又花了幾十塊,連續兩天都達到任務要求,卻發現第三天的任務是要買足570元的東西才能獲得88元現金,她頓時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更讓人氣憤的是,忙活半天沒把錢提出來,還可能把自己的信息給“賣”了。在安裝一款宣稱走路賺錢的APP時,程秀芬發現屏幕上彈出需要選擇是否允許獲取手機號、IMEI、IMSI,還要讀取設備上的照片及文件。“上歲數也搞不懂這些,稀裡糊涂就會中計。”而要想提現,程秀芬需要綁定微信賬號,“頁面自動跳轉過去,隻有同意對方使用自己的微信頭像、昵稱、地區和性別信息才可以。”

  自從用上一款聽歌賺錢APP以后,程秀芬的手機變得越來越慢,操作也頻頻遭遇卡殼。“明明沒裝多少東西,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是手機壞了。”無奈之下,程秀芬把手機交給兒子幫忙“破案”,這才驚訝地看到,僅這款聽歌賺錢APP,佔用空間就多達7.4G,“比其他真正常用的幾個加起來都大,再弄下去要徹底給佔滿了,手機就得癱瘓。”

  煩

  抽獎套路深 申訴退回難

  “我老爹還真付了19.9元,還問我怎麼沒有100元話費進賬”、“我公公也交了話費,過了好幾天才給我們說”……不久前,一款名為“合成大西瓜”的小游戲爆紅。每次游戲結束后彈出的廣告頁面,以“抽獎”為誘餌,聲稱付款19.9元可得到100元話費。大量用戶反饋稱,按要求付費后沒能兌換話費,其中不乏對所謂游戲“抽獎”套路不熟悉,付費后也無從申訴退回的老年人。

  “頁面右上角有一個禮物的圖案,讓人覺得是游戲自帶的禮物環節。點擊之后出現抽獎頁面,有保險、流量包,也很容易‘抽’到100元話費券。”記者從一名用戶那裡了解到,因為話費券有“不送全額退款”的提示,不少人難免心動付款“試試看”。付款后卻發現還需要下載全球公爵黑卡的APP,依提示進行下載也沒了下文。

  “你先舉報對支付有異議,然后去那個卡的公眾號找人工客服,罵他!我媽的錢就是我這麼要回來的,第二天就退了”“我媽昨天就付了19.9元,我幫她弄回來了,微信付款信息點對訂單有疑問,截圖付款信息,舉報詐騙,然后就退回來了!”……在社交平台相關主題評論下,有網友紛紛支招,隻要申訴得當,支付寶或微信的付款都可以退回。然而更多的19.9元卻因老人身邊沒有子女幫忙操作等,就這樣被商家撿了便宜。

  在調查中,記者進入游戲頁面發現,目前已經沒有“禮物”圖標,取而代之的是每次游戲結束后,彈出一個APP宣傳廣告。廣告播放期間,點擊屏幕任意位置都會轉入該APP的下載頁面。

  事實上,類似套路在網絡中並不少見。有網友稱,“玩其他游戲時顯示可以領哪些禮包,一點就扣錢。等意識到不對重試了幾次,才發現下面有一行隱形小字,不仔細看都看不到,結果被騙70.8元。”而即便較真一番后,錢款得以退回,姓名、手機號碼、支付寶賬號等信息也不得不和盤托出,“錢和信息總要留下一個。”

  管

  潛在風險多 請您多防范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成為網絡江湖的‘韭菜’,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由於老年人接觸智能手機相對較晚,對於網上信息難辨真偽,面對“數字鴻溝”往往倍感無助,而通常又會把錢看得很重,結果很容易被一些噱頭誘導或欺騙,落入某些APP設下的圈套。

  “老年人一旦陷入其中,不僅會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帶來很多潛在風險。比如,在綁定微信或銀行卡的過程中暴露自己的財務信息,通過無意中授權讀取相冊或通訊錄等造成隱私泄露。”在朱巍看來,要想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除了提醒老年人多加防范以外,還需要相關部門完善標准,加強監管,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曝光和處置力度。(北京晚報記者 宗媛媛 魏婧 莫凡)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