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成都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宣布,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殘片、鳥形金飾片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將有助於加深對於成都平原與其周邊地區文化關系的認知。此次重啟三星堆遺址發掘工作,開創多學科開放性考古工作新模式,實現了考古發掘、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全過程的緊密結合,展現了我國科學考古的最高水平。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充分體現了古蜀文明、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和發展脈絡燦爛成就的重要實物例証。
據了解,新發現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平面均為長方形,規模在3.5—19平方米之間。3、4、5、6號坑內已發掘至器物層,7號和8號坑正在發掘坑內填土。
此次出土的器物震驚世人。在5號坑出土了殘缺的金面具。根據目前所發現的半張面具推測,這件黃金面具完整的重量應該超過500克。這也意味著,如果能發現完整的黃金面具,不僅將是國內已發現的同時期最大的黃金面具,還將是國內已發現的同時期最重的金器。3號坑出土的大口尊是典型的商末南方風格青銅器,高約60厘米,肩部飾獸首、鳥首,整體渾厚大氣,雄壯有力。此次出土的龍形器尊是古蜀先民在一件商末南方風格的大口尊上進行改造的結果,這也使之成為了已知古代青銅器中的孤例。
此次發掘工作秉持“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理念,協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形成考古、保護與研究聯合團隊。考古工作者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設考古發掘艙、集成發掘平台、多功能發掘操作系統,在多學科、多機構的專業團隊支撐下,構成了傳統考古、實驗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實現了考古發掘、系統科學研究與現場及時有效保護相結合,確保了考古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進行,展現了我國科學考古的最高水平。據悉,國家文物局已確定將“川渝地區巴蜀文明化進程研究”作為“考古中國”的重大項目,以三星堆、竹瓦街等遺址為重點,深入研究川渝地區文明演進及其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總體格局的歷史進程。
三星堆與金沙有何淵源?
■金玉器風格類似 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存在顯著的演變、吸納與融合態勢。兩者都有太陽崇拜的精神內核﹔也有著相同的器物樣式和藝術風格,比如都曾出土金面具、魚形金箔等金器。
■都使用象牙祭祀 在三星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中,再度發現大量象牙和部分象牙雕刻件。由此可見,使用象牙祭祀這一習俗,從三星堆時期便已開始,到金沙時期形成鼎盛。
■青銅器裝飾相似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方尊上可見銅鳥裝飾,與金沙遺址出土的銅鳥幾乎一致。從此前的青銅神樹、銅尊、銅罍等器物上,也能看到與金沙十分相似的牛首圖案、銅鈴、銅挂飾等。
文物揭秘
金面具
出土於5號祭祀坑。寬度約23厘米,高度約28厘米,含金量大約為84%,比完整的金沙大金面具還要大。
大口尊
出土於3號祭祀坑,典型的商末南方風格。肩部飾獸首、鳥首,完整的方形銅尊在三星堆遺址前所未見。
絲綢痕跡
考古專家發現了兩種絲綢,一種是在祭祀坑的灰燼層裡發現大量絲綢痕跡﹔第二種是在青銅器的周邊發現了絲綢包裹的痕跡。
(成都日報記者 王嘉 段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