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生”的都江堰古建筑群 背后有單霽翔的身影

2021年03月12日09:11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震后“重生”的都江堰古建筑群 背后有單霽翔的身影

節目中,單霽翔帶領“布鞋男團”一行,來到二王廟和伏龍觀,還在這裡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都江堰市文物局原副局長卞再斌。

卞再斌講述了兩人相識的往事,一度哽咽。這段往事,便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古建筑群的搶救維修。

坐落在玉壘山麓上的二王廟是為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卞再斌回憶,地震時,二王廟6100多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受損。

根據記載,地震中都江堰二王廟古建筑群的戲樓、廂房、52級梯步、照壁、三官殿、觀瀾亭、疏江亭、前山門等建筑和圍牆全部垮塌﹔伏龍觀所有古建筑的屋脊、屋面瓦全部損壞,木結構斷裂,建筑嚴重傾斜,大部分古建筑已成危房。還有魚嘴等古跡,也遭遇不同程度的損毀。卞再斌給眾人展示了當時拍攝的許多照片,可謂是滿目瘡痍。

文化遺產保護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任務之一,被納入重建規劃。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也正是都江堰古建筑群能夠迅速災后重建的關鍵人物之一。

震后第8天,單霽翔一行6人組成國家文物局工作組趕赴四川災區。一下飛機,就直赴地震重災區都江堰。“來了數十次。”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單霽翔說。

“任務很艱巨,但是不能拖。”單霽翔回憶,當時國家文物局組織了最精銳的力量編制計劃,在災難發生不到60天內,國家文物局迅速組織完成了100多萬字的損失調查、搶救規劃、技術報告、設計方案的編制、評審和上報,這對指導災后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國家文物局積極協調,成立了由省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組成的“四川汶川地震災后文物搶救維修保護工程專家組”,負責文物搶救維修保護規劃、方案技術指導、災后損失評估,以及規劃方案評審、工程預算審核等。其中古建筑維修、文物保護、岩土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專家,趕赴各地受災現場進行實地考察評估,提出檢查報告、採取應急措施,並對災后文物搶救維修保護提出指導性意見。

2008年6月30日,距“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不到50天,在都江堰市舉行了“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古建筑群搶救保護工程”開工儀式。全國一流的文物保護工程隊伍在第一時間匯集到都江堰。作為地震災后啟動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都江堰古建筑群的搶救修復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全國文博人的艱苦努力下,3年后,完成了抗震救災基本的文物保護和修繕工程,都江堰古建筑群得以重獲“新生”,煥發新的光彩。

如今的二王廟,古朴又不失雅致,曲徑通幽、疊落有序,重新以美麗姿態迎接八方來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吳曉鈴)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