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開放格局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率先突破

2021年03月11日09:25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重構開放格局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率先突破

  中歐班列(成渝)滿載出口貨物一路向西奔向歐洲 本報記者 張青青 攝

  作為一個內陸城市,成都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離世界那麼近。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以國際視野和歷史眼光審視發展的“勢”與“場”,緊緊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的總目標,深化改革開放,聚力創新發展,堅持在世界城市體系和國家戰略全局中謀篇布局,確立新時代“三步走”戰略目標,推動成都實現了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進而沖刺世界城市的歷史性跨越。

  開放,成為成都發展的最大變量。

  提交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的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更好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成都正乘勢而上由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華麗演變。

  從城市之於全球、局部之於全局、當前之於長遠、發展之於民生的寬廣視角,堅持在世界城市體系和國家戰略全局中謀篇布局,成都擘畫出城市發展目標:“十四五”時期,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內陸到前沿

  建設泛歐泛亞的國際門戶樞紐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天府國際機場項目設計總負責人邱小勇說過,天府國際機場的“太陽神鳥”造型,蘊含著“為經濟騰飛插上翅膀”的美好寓意。於成都而言,有兩層意義:一方面希望它可以成為“引擎”帶動成都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希望它能助力成都成為真正的“樞紐”。

  隨著這座“神鳥”即將投入使用,成都也將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中國大陸第三座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屆時,將與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形成“兩場一體”格局——天府國際機場為主樞紐機場,服務成渝世界級機場群,覆蓋廣泛的國內國際客貨運航線網絡﹔雙流國際機場則定位為區域航空樞紐,主要運營國內商務航線、旅游航線、高原航線、港澳台地區航線。

  與機場遙相呼應的是奔馳在軌道上的中歐班列。謀求開放的最優解,成渝雙城蓄勢在中歐班列上有所作為。

  今年1月1日,迎著新年新氣象和“十四五”開局的第一縷陽光,成都和重慶兩地同時舉行了中歐班列(成渝)號首列發車儀式。成渝兩地的兩列中歐班列滿載出口貨物,一路向西奔向歐洲。這是國鐵集團首次批准成渝兩地統一品牌。成渝兩地攜手深度開展中歐班列合作,實施推動暢通“雙循環”、唱響“雙城記”。

  成渝雙城是全國開行最早、運行最穩定、影響力最大的中歐班列城市,為全國提供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20年,成渝兩地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近5000列,歷年累計開行量達14000列,佔全國開行總量40%以上。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紀壽文認為,成渝合作攜手培育中歐班列發展新機遇,在RCEP簽署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的背景下,中歐班列(成渝)將有更大的發展機遇,將為西部對外發展構建更加暢通、高效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推動成都和重慶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去年面對疫情的影響和沖擊,成都再次提出要著眼共建面向世界鏈接亞歐的戰略通道和門戶樞紐,完善泛歐泛亞節點網絡和四向拓展服務體系,構建連接東盟、銜接日韓、覆蓋中亞、聯通歐洲進而鏈接全球的亞蓉歐陸海空聯運戰略大通道,打造“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供應鏈樞紐城市。

  如今,成都國際鐵路港已對外布局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6條海鐵聯運通道,構建起以成都為樞紐的通邊達海、內暢外聯國際陸海聯運通道體系,南向連通東盟全境、西向直達歐洲腹地、東向輻射日韓和美洲,北向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實現連接境外59個城市和境內20余個城市,助推西部地區加速融入全球經濟格局。

  西部到全國

  沖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成都的遠景目標提到,到2050年,建設成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對此,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成都是懷有沖刺世界城市的壯志雄心的!尤其是把最遠的規劃設定在了2050年,且將區域性定位瞄准泛歐泛亞。”

  去年8月,著名評級機構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組)發布《世界城市名冊2020》,成都排名較2018年再次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入選Beta+(世界二線強城市),持續保持著在國內新一線城市的領跑地位。

  持續提升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位勢能級。這是成都繼2016年、2018年之后,第三次實現大躍升,距離Alpha(世界一線城市)級別又近了一步。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摒棄“盆地意識”“西部思維”,跳出區域中心城市的視野局限,重新錨定自己在全省、全國、世界城市坐標體系中的位置。

  沖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成都提出,堅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

  歷史給予成都使命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等機遇,正在從能級層次、區域位勢、承載空間等方面深刻改變成都的發展格局,也不斷為城市戰略定位和發展路徑賦予新的內涵。

  去年底,成都提出,建設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

  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成都在謀外的同時,也在探索內部空間的持續優化。

  “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著眼破除圈層發展慣性和資源環境約束,突破“大城市病”瓶頸,打開面向未來永續發展新空間。成都,迎來“千年之變”——

  東部,高起點規劃、培育實體經濟新動能,組群式留白、留足未來發展高彈性﹔

  南部,強化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戰略支撐作用,高標准拓展﹔

  西部,承擔著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建設生態安全屏障,控制性發展﹔

  北部,改善人居環境,優化產業結構,構建適應開放型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高質量改造﹔

  中部,是成都千年文明的核心,打造最能代表國家中心城市能級水平的高品質高能級生活城區……

  單向到多維

  構建經略全球的供應鏈體系

  有研究顯示,全球商品、服務、資產和人員流量每年為GDP貢獻2500億至4500億美元,即佔全球總產出的15%至25%。城市可以成為這些全球流動的關鍵節點,從而刺激創造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和經濟產出。

  進入新時代,成都在經濟增速、實際利用外資、人才集聚、城市品牌等方面迅速邁向中國城市競爭力的前列,產業競爭力持續攀升。

  早在2017年,成都市就提出推動城市發展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實施消費升級行動,促進生活性服務業轉型提質。從“綠道經濟”到“夜經濟”再到“首店經濟”,每一種新業態、每一個新場景的出現,都是最生動的映照。

  消費潛力的勃發,在成都得到最完美的詮釋:“雙第一”,據此前公布的春節7天假期文旅數據中,成都以1447萬的游客量暫居城市旅游第一名。旅游總收入成都吸金127.6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

  供應鏈體系的另外一個重點環節,則是企業敏感要素的聚集、供給體系的完善、科技創新的供給,以及市場拓展的邊界。

  成都在科技革命中參與改寫全球競爭規則、重塑世界創新版圖的時代大勢,通過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實現勇立潮頭。高標准規劃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加快籌建天府實驗室,推動成都超算中心、國家精准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平台落地建設……去年以來,一大批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的布局,被視為成都創新策源的引力。

  科技創新的供給,讓這座城市充滿活力。3月3日,極米科技在上交所舉行敲鐘儀式,正式登陸科創板。而在此之前,包括成都先導、苑東生物、縱橫自動化等多家硬核科技企業已經陸續在科創板上市。

  去年11月,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召開。成都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標杆城市、全球服務資源配置戰略樞紐、世界服務經濟優選城市。三個定位,均為成都首次提出,這也意味著成都建設世界城市的方向將回到世界城市的最初定義,那就是世界經濟的關鍵地點,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的關鍵中心。

  目的隻有一個:全力打造全球供應鏈體系,大力引進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推動成都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實現從輻射西部變為經略全球。

  推動城市發展動能重構,加快構建以開放、科技、改革、文化為內核的動力機制,在持續推進“量的積累”中不斷實現“質的飛躍”。

  從單向到多維,經略全球的成都正構建著時代新坐標。

  奮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率先突破——開放,讓成都與世界更近﹔謀遠,讓成都走向世界城市之路更寬。

  代表委員說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成都帶來更多機遇

  成都近年來獲得多個國家級戰略支持,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城市,成都無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一帶一路”建設大幕開啟,引領成都由內陸腹地躍升為開放前沿。而如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則為成都資源聚集與共享帶來更多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雙循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成都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轉變。如今,以成都為樞紐的國際通道連接境外59個城市,輻射RCEP區域和中亞、歐洲近30億人口市場,參與國際競合的“勢”與“場”顯著增強。數據顯示,成都的經濟外向度由2016年的22.9%提升至2020年的40.4%,國際消費中心加速成勢,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資源要素集疏樞紐。這些是成都近年來發展的表現,也是成都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再到沖刺世界城市的實力支撐。

  放眼全球,世界先進城市無不是擁有大視野、講究大格局,始終堅持順應時代大勢、發展大局而永立潮頭。

  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企業願意到成都布局設點,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願意到成都就業安家。變身開放前沿,不僅吸引到企業,更是彰顯胸懷,吸引到人。

  城市的發展在於謀遠。重構發展格局,是成都近些年來留給外界的感受,正推動成都實現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跳出“內陸思維”“西部思維”和“單向思維”的主動應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都堅持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分析形勢,主動把握重大機遇,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去年底,成都提出力爭到202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而作為遠景目標和遠景展望,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這是成都的機遇,也是我們市民共同的期待!

  (成都日報首席記者 鐘文 記者 趙榮昌)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