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綠色健康生活,不斷提升群眾生活的幸福感

【查看原圖】
綿竹的農田。綿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綿竹的農田。綿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1年03月10日11:25

3月的四川綿竹,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舉目望去,是明媚的“綿竹藍”﹔蒼山吐翠,碧水泛波,放眼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 ……賞心悅目的景色背后,凝聚著綿竹上下全域植樹造林、推進生態修復、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干勁。

近年來,綿竹市始終固守生態振興,布局“生態+”綠色發展格局,有效推進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形成了環保與發展、生態與經濟“琴瑟和鳴”的綠色畫卷。

全域植樹造林 共建綠色家園

3月,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每年這個時候,綿竹市四大班子領導都會與干部群眾、志願者一起參與造林綠化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各鎮(街道)、市級各部門、學校、醫院、企業等也紛紛響應號召,從城市到農村,從山區到平壩,從路邊到河畔,種下株株樹苗,播下片片新綠。

近年來,綿竹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守發展、生態和安全三條底線,大力實施生態戰略行動,厚植生態優勢,共建綠色家園。以植樹節為契機,該市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植樹造林,形成高位推動、部門互動、上下聯動、全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倡導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新風尚。

數據表明,僅2020年,綿竹義務植樹面積達到7.4畝,完成義務植樹93.63萬株,適齡公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3.2%。通過加強山地森林保育,人工造林0.54萬畝、中幼林撫育0.96萬畝、低效林改造0.22萬畝。同時,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通過修剪病枝枯枝、排除安全隱患、安裝避雷裝置、開展環境整治等措施,對7株名木古樹進行全面保護。

推進生態修復 煥發新生活力

汽車駛進連綿的青山,穿過長長的隧道,一座被群山環抱的小鎮映入眼帘——水系蜿蜒成線、景觀連片成蔭,沿線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田園綜合體星羅棋布。難以想象,數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礦場料坑。

從礦山關停到生態修復,再到打造童話小鎮成功創建全國4A級旅游景區,清平鎮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實現了“礦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顏值變產值”的華麗轉身。2020年11月,小鎮更是借力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上榜“成渝潮流新地標”。

追尋清平鎮鳳凰涅槃的足跡,源於綿竹市立足生態保護,將生態治理與產業轉型、鄉村振興同步推進的發展思路和創新舉措。

直接受益的,是當地的老百姓。在“850礦工主題民宿”,鹽井村2組的老礦工謝正虎打理著自己家院子,巨型十字鎬、礦車、軌道、油桶等“懷舊”物件格外有趣。“自2017年礦井封停后,我們一家人沒有了收入來源,便開始嘗試從事旅游接待。”謝正虎說,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客房從剛開始的3間發展到6間,還增加了咖啡廳。旺季到來后,家裡收入能增加3萬元。而他,也慢慢適應了從“礦工”到“三產從業者”的身份轉變。

清平鎮的變化在綿竹並非個例。近年來,綿竹市堅持以生態治理為優先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山體、植被進行修復,對水環境進行治理,加快推進全域綠化,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著力打造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綠色發展的樣板區。如今的綿竹,坐擁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魅力鄉村旅游目的地、四川省首批林業生態旅游示范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等“金字招牌”,綠色已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底色。

保護生態環境 刷新城市 “顏值”

“現在的綿竹真的很美,不需要美圖軟件,隨處都能拍出如畫般的美景。”如今,在綿竹時常能聽到人們感慨,“現在的綿竹變得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保護生態環境絕不是簡單的污染防治,而是要立足長遠,共建共享生態家園。近年來,綿竹市從全局上謀劃,在關鍵處落好子發好力,全力補齊生態環保短板,出重拳、下猛藥、治源頭,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恆心抓生態環境保護,造福子孫后代。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綿竹市不斷探索新理念下環保工作模式,通過抓實“三個環節”,構建環保規劃新格局﹔強化“三個支撐”,重塑環保治理新模式﹔創新“三個機制”,完善環保監管新體系,實現了環境保護系統推進、集中整治,形成了“多元投資、多方技術、多種力量”的環保工作新格局,為綿竹加快建設“高質量產業集聚地、高顏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筑牢生態屏障。

森林保育區內,經濟林、景觀林、生態林各有千秋﹔沿山一帶,一片片、一層層新綠隨風搖曳﹔遍布城鄉,一處處濕地公園和綠地廣場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新去處……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不僅是群眾的共同感受,更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佐証。目前,綿竹市建成區綠化面積636.24公頃,綠化覆蓋率43.39%﹔公園綠化面積169.7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12.55平方米,綠地率38.51%。綿竹人民真正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綠色健康生活。(張娟)

分享到: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