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 你會選擇嗎?

2021年03月10日07:36  來源:四川日報
 

運動處方

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採用處方的形式規定健身者鍛煉的內容和運動量的方法

目標人群有亞健康者、三高一糖病人、腰頸肩痛病人、運動損傷患者,甚至術后康復病人

能結合健康體檢指標,綜合評估運動風險及運動能力,給予個性化運動指導建議,幫助人們有效、安全地運動

“75%-80%的腰痛是可以通過運動康復得以明顯改善的,即使是棘手的腰椎間盤突出也隻有20%才需要手術。”前不久,見到記者,成都體育學院運動康復系副主任汪敏加開門見山地說。

汪敏加發現,人們出現腰痛后,第一時間是去按摩、針灸或者靜養,這些都是被動的方式,而隻有根據運動處方,主動進行運動訓練,提高核心穩定性等,才能有相對徹底、持久的康復。

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原院長侯樂榮用數據印証了汪敏加的觀點。在四川省第四期運動處方培訓班上,侯樂榮引用《柳葉刀》的研究結論,認為在中國,運動預防了18.3%的死亡,相當於避免了101.65萬40-74歲人群的死亡。

那麼,什麼是運動處方?簡言之,是指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採用處方的形式規定健身者鍛煉的內容和運動量的方法。其特點是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通俗來講,就是用運動來預防疾病、幫助病人康復,提高生活質量,目標人群有亞健康者、三高一糖病人、腰頸肩痛病人、運動損傷患者,甚至術后康復病人。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運動處方適合哪些人?哪裡能開運動處方?運動處方是否受青睞?記者開展調查。

A

案例

心臟搭橋后也需要科學運動

35歲正是打拼的黃金期,卻得了原因不明的擴張性心肌病,隨時伴有心律失常、栓塞、猝死等風險。治愈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被要求控制情緒,不能運動、不能過勞。隻能這樣嗎?

情況並非如此。今年1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衰中心用心肺運動儀為3名擬出院的擴張性心肌病患者進行了心肺運動試驗,心衰中心主任醫師孔洪介紹,通過科學制定心肺康復運動處方,使其降低猝死發生率,盡量能開展正常的生活工作。

“以前沒有心肺運動儀,很難定量評估病人的心肺功能,能支持怎樣強度的活動量,多大的心率是安全的。為了保險起見,給病人的建議都是一種最低標准,由此也限制了他們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心衰中心副主任醫師袁小媚介紹,如今通過心肺運動儀,可以在負荷遞增的運動中,直觀了解到患者的運動反應、心肺功能儲備和功能受損程度,一改一味盲目保守的診療計劃,可以為患者量體裁衣,制定康復方案,患者能在心肺承載范圍內,以精准運動繼續改善心肺功能。

很多人認為,經歷過心臟搭橋等大手術的,身體經不起“折騰”,需要的是“靜養”。侯樂榮表示,靜養可能讓這些人需要第二個、第三個支架,科學運動才能提高術后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

盲目運動血糖不降反升

運動后被下了病危通知,這是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師陳莞婧間接接觸到的一個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案例:從未系統鍛煉過的李先生自己制定了“瘦身速成計劃”,高強度鍛煉后的第二天,渾身乏力、肌肉酸痛。原以為過兩天就能恢復,沒想到走路都出現困難,小便像濃茶一樣。

陳莞婧介紹,預防此類疾病,關鍵是避免過量運動,其中最直觀的指標是個人的最大心率,如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超過了最大心率,就說明超過了“安全警戒線”,要調整運動強度。

運動中,除了“天花板”最大心率,還有“地板”靶心率,如果運動強度過低,一直達不到靶心率水平,運動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從減肥塑形到降糖降壓,運動要麼造成損傷甚至病危,要麼遲遲不見效果,從中也凸顯了運動處方的第二大價值,就是結合健康體檢指標,綜合評估運動風險及運動能力,給予個性化運動指導建議,幫助人們有效、安全地運動。

陳莞婧提到一個案例,一位醫生媽媽在工作、家務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不到半年將體脂率從27%降到20%。

“用的就是給她量身定制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方案,運動心率要達到最大心率的80%,該方案好處是節省時間、效率高,也需要運動者自律且具備一定運動能力。但是第一月,她的體脂率不降反增,通過體成分檢測發現是肌肉減少導致,於是減少了一定的有氧運動量。”陳莞婧介紹,有些人在減脂中節食,這也會減少肌肉量,而肌肉對能量的消耗是脂肪的好幾倍,肌肉少了,運動效率自然會下降。總之,科學的健康管理是從全面、系統的角度處理,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而使運動效率成倍提高。

成都市郫都區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嚴學琴也遇到一個病例,40多歲的王華是馬拉鬆和冬泳愛好者,但血糖依舊降不下來。在參加了律健項目,補充了抗阻力量型訓練后,降糖效果立竿見影,很快就停藥了。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王正珍認為,很多運動愛好者有運動降血糖的意識,但是不知道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方式和運動時間段,更有很多人沒意識到,運動強度過大非但不降血糖,反而升血糖。

B 探問

哪裡能開運動處方?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69年就開始使用“運動處方”這一術語,該類處方已在國際上得到公認。但國內的相關培訓在近年才開始。

四川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邵平介紹,從2018年底至今,四川省已舉辦5期“運動健身促進非醫療健康干預”技術培訓班,但受訓的1500余人最多隻能開具“運動建議書”。

相比之下,運動處方對醫生資質有更高要求。目前,大部分運動處方項目使用一套“組合隊伍”來解決資質問題,如運行運動處方項目的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打造了包括內科醫師、運動處方師、運動管理師、健康管理師、護師“五師一體”的運動健康管理團隊。

“內科醫師根據病人的血糖變化調整其用藥,幫助解讀心電圖有無異常,明確患者有無運動的禁忌﹔運動處方師負責制定健康體適能測試方案和實施,以及運動處方的制定﹔運動管理師是運動處方的實施者,負責跟進隨訪、監控鍛煉、預防損傷……”陳莞婧介紹,納入運動健康管理的,每人有健康體適能評估的三份報告,分別是《心肺功能評估報告》《體成分評估報告》和《運動處方報告》,每個月要復測一次體成分,每三個月復測一次健康體適能指標等。

運動降糖的律健項目也是採取教練+醫師的組合方式確保項目安全性和科學性。

嚴學琴是該項目的首位志願醫師,“以前沒有接觸過運動處方,第一感覺它不安全、不靠譜,因為可能誘發卒中。”嚴學琴說,經過一年半的觀察,發現由於對新手實時監測最大心率,沒有一起運動引起的卒中﹔每次運動后要對病人驗血糖,也沒有發現嚴重的低血糖。

此外,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衰中心等醫院專科門診也開展運動處方服務,由經驗豐富的醫師結合特定儀器給出運動處方。

C

現狀

運動處方遇冷僅有1/100接受度

為了哨點前移,做好一級預防和慢性病人的非藥物干預,四川省人民醫院於2019年完善了健康體適能檢測設備,為體檢人群提供運動處方可選服務。

可是,運動處方遇冷了,僅有1/100接受度,冬季淡季時,健康體適能測試一天僅做兩單。如果遲遲不能破冰,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而且將影響“健康四川”項目的進度和目標達成。

“大部分慢性病人沒有運動習慣,生活習慣也不好,讓他們一下子喜歡上運動,從人固有的惰性角度來說,確實挺難。”汪敏加說,她曾為成都市武侯區雙楠社區的腰痛患者免費做運動康復指導,不收取任何費用,但招募也很難,中途流失更是常事。

運動降糖律健項目也是如此。項目負責人王強說,即便是免費向公眾開放,仍需要借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渠道,剛開始為了招募糖友志願者,甚至要每小時倒補貼100元。

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運動處方是付費項目,“單位組織的體檢項目一般都不包括健康體適能測評,個人也很少接受這一項目。”陳莞婧說,體檢人群中僅有1/10的人接受健康體適能測評,這之中又僅有1/10 開具了運動處方,最終接受運動健康管理的人當中還有一定的流失率。

2019年至今,健康管理中心共完成運動健康管理3期120余人,大部分是本醫院的醫生。

推廣普及亟待一針“強心劑”

如何在公眾中推廣普及,亟待一針“強心劑”。目前來看,項目多採用“以獎代補”、處方服務差異化、提高社群黏性等辦法,提高運動處方認知度、接受度。

“不少省份已經用財政資金推動運動處方項目落地。”奧美健康負責人徐峻華介紹,例如安徽省體育局攜手省衛健委從2018年開始體醫融合慢病干預試點項目,首期106名糖尿病患者有75%得到改善﹔2020年,安徽省在合肥市廬陽區、蕪湖市弋江區等地開展體醫融合項目,進一步探索常態化機制的運營,從政策、組織、宣教、培訓等方面進行創新。對於新事物,用獎補方式“扶上馬、送一程”,能有效“破冰”,改變運動處方認知度、接受度不夠的局面。

“運動處方要本著繁簡適宜的原則,增加彈性空間。”陳莞婧介紹,體檢人員拿著體檢報告,不經健康體適能測評,也可以得到一份簡單的運動建議,如能執行也將獲益。目前,除了體成分檢測,其他幾項體能檢測已可在相關機構免費進行,檢測報告如能互相認可,也可降低檢測者的處方成本。

有些項目運行方通過增加健身社群的黏性推廣運動處方。“我們用通報表揚、贈送小禮品、競爭機制(榜單)等方式提高參與者堅持運動的積極性。”陳莞婧說,以后還可探索“保証金”等做法,“此外,可通過媒體宣傳,宣講報告進企業、進校園等活動,進一步提高運動處方知曉度和接受度。”(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平)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