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搭好轉化平台 建好“試驗田”

2021年03月09日07:17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搭好轉化平台 建好“試驗田”

  “必須要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勇看來,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只是一種表象,根源在於未能構建起產業創新生態,技術與市場之間沒有實現協同。

  今年全國兩會,“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成為四川代表和委員口中的熱詞。在他們眼中,未來四川應該如何確保科技成果轉化更加順暢?

  判斷哪些成果值得轉化尚缺一個平台

  “首先要區分哪些科技創新成果能轉化,具有轉化價值。”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識別事業部副總經理陳琳說,缺乏科技成果市場化、產品化應用前景評價,是當下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攔路虎”。

  陳琳認為,此前探索開展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程度掃除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能不能、誰受益”等制度層面阻礙,但從市場角度掂量科研成果的分量,仍缺乏高效的評價體系。而這,也影響了科研成果轉化的順暢程度。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鬆。“技術好不好,某種程度上是學術評價﹔能不能轉,則是市場和價值判斷。”蔣小鬆說,從實際來看,科研人員因為不直接面對市場,並不了解需求,無法扮演“推銷員”的角色。

  怎麼解決?“打通信息和服務的壁壘。”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強認為,構建高校及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對接機制,不妨建全省乃至川渝兩地的區域性平台,讓企業這個市場主體來給各類科技成果做判斷和評價。

  平台的作用,不只是完成新技術的評估。許強說,科技成果轉化涉及產權、法律、金融、稅務、工商等方方面面。而這些,也可以由前述平台來完成。

  “等待轉化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商品,構建平台就像房地產交易中介一樣,可以提供科研成果初步核對與價值評估,以及下一步轉化中的配套服務。”代表委員們表示。

  把“青果子”催熟還需一塊“試驗田”

  即便有了評估和服務平台,但科技成果距離轉化成功還有“最后一公裡”,即新技術的產品化。

  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鏗看來,科技成果還隻能算是“青果子”——一般而言,技術研發,指向的是“高精尖”,但市場化的產品追求的是穩定與成熟。二者之間的轉化,還需要一塊“試驗田”來過渡。

  “好的產品都是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修改出來的。”全國人大代表、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對此深有體會。他舉例,在農業領域,一項新技術從研發到最終產品定型,往往需要七八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而在這期間,試驗是最重要的環節。

  怎麼建好這塊“試驗田”?“在一些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高的國家,不少教授的實驗室、辦公桌都是放到企業裡去的。”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向記者透露了一組數據:去年海特集團在集成電路領域取得258項專利,其中一半以上是發明專利。這些專利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跟國內各大高校合作完成。

  李飚認為這依然不夠,“四川在科技創新領域有非常好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應該在政策上支持引導企業更好地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跟項目對接,建立起一條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供應鏈。”

  “這是一個很專業的過程,需要科研院所和企業密切配合。”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認為,還應繼續給科研人員“鬆綁”。

  侯蓉表示,不少科研人員礙於高校和科研院所身份、管理制度等問題,在參與產品轉化時仍存在諸多不便。她建議,應從制度層面明確科研人員參與產品轉化過程中的“權”與“責”,為技術最終變成產品“扶上馬、送一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王成棟 付真卿)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