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詩詞唱給你聽

2021年03月09日09:02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東坡詩詞唱給你聽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進入3月,迎來師生返校的眉山市東坡區東坡小學校園裡,又響起了蘇軾(蘇東坡)寫下的詩篇。只是與大家想象中的書聲琅琅不同,在這裡,這些詩句是以歌曲的形式在師生間口耳相傳的。

從2009年8月建校起,東坡小學就將傳播蘇東坡的經典詩詞列為學校的一項重點任務。該校副校長李愛剛更發揮自己在音樂方面的特長,從蘇東坡眾多的詩詞作品中,選出了最經典的篇章進行譜曲。截至今年,李愛剛已完成了對近10首蘇東坡詩詞的編曲工作。

從《東坡》出發

至今改編蘇東坡詩詞近十首

眉山是蘇東坡的故鄉。在蘇東坡顛沛的一生中,留下了漢語詩詞中相當精彩的篇章,即便千百年后,依然傳遞著溫暖與希望的力量。如何使蘇東坡的詩詞作品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尤其是將他的經典作品注入小學生的詩詞啟蒙教育中?

李愛剛想到了音樂。“蘇東坡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是東坡故裡的一分子、他的家鄉人,為何不把東坡的詩詞譜成歌曲,讓大家來傳唱呢?”

之所以是音樂,李愛剛表示,一方面,他本人是眉山市音樂家協會的會員,學生時代的樂理學習,加之后來的自學,使他能夠進行譜曲。另一方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愛剛從很早之前就關注到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做的《新學堂歌》。從2004年起,谷建芬借助歌曲動聽的旋律,對唐詩、漢樂府,以及三國、明清時期的詩詞進行再創作,以一種更快樂的方式,讓孩子們親近、學習和傳承詩詞經典。

不過,谷建芬的工作在李愛剛看來是有“遺憾”的。“蘇東坡作為影響一代文風的大文豪,《新學堂歌》沒有選入他的作品,這激發了我自己來做這件事的想法。”於是他自己譜曲,再找專業團隊做編曲、伴奏、演唱等工作,開始了蘇東坡詩詞作品的改編。

“蘇東坡的詩詞作品眾多,但考慮到我們主要是面對小學生進行傳唱,我選擇了其中比較短小、通俗易懂的作品來編曲。”

首先進入他視線的是七言絕句《東坡》。“在譜曲之前,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更進一步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領悟這些詩歌的意境。”李愛剛告訴記者,比如《東坡》一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蘇東坡用以自號的“東坡”,正是他謫居黃州時的這片高低不平的小山坡。當時,蘇東坡剛經歷了烏台詩案,劫后余生的他對平淡安穩的田園生活感到滿足,“他以為自己會在這種恬淡的生活中度過余生,發現月夜拄杖走過高低不平的東坡也是一件樂事。”李愛剛說。

《東坡》的譜曲工作從2014年年底開始,花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完成了第一部分。到副歌時,李愛剛沒了靈感,加之日常工作繁忙,這一等就是幾個月,“我反復吟誦、吟唱,逐漸找到了詩歌與音樂的契合點。”最終,李愛剛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東坡》的譜曲。

之后,他請來學校音樂組的老師們試唱,並提出修改意見。“為了配合古典的詩意表達,我們在譜曲中大量運用古箏、笛子等中國傳統樂器。”在此基礎上,李愛剛又自費找人做了歌曲的伴奏和范唱版本,方便大家欣賞和歌曲傳唱。

古意盎然的曲調極大提升了《東坡》的美學意境,李愛剛編曲的《東坡》一經推出就收獲好評,當中既有來自課堂教學一線的肯定,也有來自社區鄉野的點贊。這也極大提升了李愛剛的信心。《東坡》之后,他又對蘇東坡的《東欄梨花》《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作品進行譜曲,至今已有近十首作品。

與“東坡”結緣

從詩詞閱讀到蘇東坡研究

“蘇東坡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是北宋文學界第一人,粉絲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李愛剛覺得,無論蘇東坡豪邁瑰麗的詩詞作品,還是樂天豁達的人生態度,都是家鄉人民珍視的文化遺產。作為土生土長的眉山人,李愛剛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些充滿靈性與徹悟的文字更曾令李愛剛數度拍案。

蘇東坡一生寫下的詩詞不計其數,我們熟悉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贈劉景文》《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等經典詩歌就入選了小學語文教材,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李愛剛說,雖然自小熟悉蘇東坡的作品,但他真正進入蘇東坡的文學世界,還得從2009年算起。“當年8月,東坡小學正式組建,我從眉山城區的蘇南小學調到了東坡小學。從此與‘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李愛剛介紹,東坡小學以“東坡”冠名,“既賦予了學校沉甸甸的文化內涵,又賦予了學校傳承、弘揚東坡文化的歷史使命。因此,學校在建校伊始就反復討論,確立了文化建設的主題就是‘東坡文化·詩書校園’。”作為副校長,李愛剛開始從對蘇東坡作品簡單的閱讀與賞析,深入到對蘇東坡生平事跡的鑽研,從蘇東坡的欣賞者轉變為研究者。“2017年,我被選入東坡區教體局組織成立的‘傳承東坡文化’骨干講師團,這使我在學習、研究蘇東坡方面得到了一次飛躍。”李愛剛說,借力於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進行的講師團培訓為期兩年,學員們通過專著學習、專家講座、分組研討、參觀學習和實習分享等方式,通過文本與遺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員對蘇東坡的理解跳脫了文本,蘇東坡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豐滿。

在這個過程中,由李愛剛譜曲的《東坡》就曾多次在講師團舉辦的《悅讀東坡講堂》系列講座中表演,“2018年和2019年,《東坡》跟隨講師團到山東濰坊和海南儋州等蘇東坡生活過的地方表演,反響很好。”

伴隨著對蘇東坡學習與研究的深入,李愛剛開始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著東坡文化的分享。除了譜曲,他還先后主持編寫了校本讀物《我愛蘇東坡》、校本教材《像東坡一樣》,參與編寫東坡區的鄉土教材《品味東坡》。由他主研的省級課題《本土名人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策略——以東坡文化為例》獲眉山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通過這些活動的參與,我逐漸地認識東坡、了解東坡、熱愛東坡,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東坡粉絲’。”李愛剛說。在李愛剛看來,蘇東坡少年成名卻仕途坎坷,但他始終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並從這些經歷中去發現美好,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堪稱最上乘的詩詞文章,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作品,始終是吸引人的。

傳“東坡”精神

他打算給蘇東坡出“專輯”

“你隨輕舟漂泊於大海/驚濤駭浪壯志不更改/洒一路繽紛的詩行/風雨中,揮墨抒情懷”,最近,李愛剛和眉山本地詞作家山眉進行了一次合作,將他們對蘇東坡的思考與情感寫成了一首歌——《一蓑煙雨》。

“歌詞選擇了蘇東坡詩詞裡的一些名句,再現了蘇軾一生經歷的坎坷,贊揚了蘇軾的文學成就和豪邁、豁達的品質。”李愛剛告訴記者,《一蓑煙雨》的歌詞體現出他對蘇東坡人生態度的認知,“我絕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雙腳去實現‘詩和遠方’的夢想”。

李愛剛用自己教育者的眼光,不斷從蘇東坡的作品和人生經歷中發現積極元素和教育價值,再將這些理念注入小學教育中。“我們東坡小學用仁愛、樂觀、勤奮、博學這四個詞來概括‘東坡精神’。”李愛剛說,這固然是對“東坡精神”的一種簡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做一個快樂的人。東坡小學的校歌《我愛蘇東坡》中,同樣傳遞著這樣的理念,“我要唱支歌/唱給蘇東坡/最愛鬆竹梅/胸襟比海闊/詩賦留人間/文化傳薪火”。

對蘇東坡詩詞進行譜曲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李愛剛相信,優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節奏具有潤物無聲的效果。“如今,隻要你來到東坡小學,就一定能夠聽到這些優美動聽的歌曲。因為學校的鈴聲系統選取了這些歌曲的片段。師生們都非常喜歡,也會跟著廣播一起歌唱。”

除了作為鈴聲,李愛剛譜曲的蘇東坡詩詞歌曲還在校園的藝術節活動和教職工詩會上被傳唱。“2016年10月,《東欄梨花》參加了眉山市慶中秋詩歌晚會,以及華夏東坡文化傳播中心和成都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千裡共嬋娟》詩·歌音樂會演出,收獲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讓經典走出書齋,走向大眾,這既是文化傳播者的夢想,更是教育者的使命。當看見自己編曲的作品在師生中不斷傳唱,並且逐漸走出校園、走向大眾時,李愛剛感到欣慰。事實上,詩和詞在誕生時本來就是和音樂組合出現的。《尚書·舜典》中就有“詩言志,歌永言”的記載,文本與曲調結合,人們且吟且唱,曲調使文本中的情緒得到了更好地烘托與釋放。從這個意義上看,李愛剛所做的工作,恰是對詩歌傳承過程中,失掉的音樂性的補充。

“我的夢想就是譜寫更多的好歌曲,出一張‘東坡歌曲’的專輯。”李愛剛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等到有10到12首歌的時候,就去給蘇東坡出“專輯”。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