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十四五”鄉村振興如何開好局起好步

村裡搞產業 切忌“三心二意”

2021年03月05日07:1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村裡搞產業 切忌“三心二意”

  3月4日上午,按照四川代表團的日程安排,是代表們討論和提出議案建議的時間。同一時間,住川全國政協委員們也趕在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前,抓緊完善自己的提案。

  這是頭腦風暴的時刻。代表委員們在交流碰撞中發現,總有一些話題引發大家的共鳴,例如鄉村振興。“特別是對我們四川,意義重大。”全國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說,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一次歷史性轉移,四川工作重心已轉向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怎樣有效銜接?“十四五”鄉村振興如何開好局起好步?來聽聽代表委員們有哪些建議。

  談謀劃布局

  這是一項更為系統也更持久的工作

  “我們要確保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降初在談到有效銜接工作時介紹,去年11月,省扶貧開發局組織了5個調研組,深入13個市(州)開展“有效銜接”專題調研,提出了10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今年1月14日,四川省又專門召開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題調研視頻會,逐一聽取21個市(州)發言,進一步分析情況、查找問題,明確任務、制定措施。此后,一系列相關專題會議相繼召開。

  “重點是圍繞怎麼鞏固、怎麼拓展、怎麼推進、怎麼銜接展開詳細研究謀劃。”降初說,相比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一項更為系統也更持久的工作,一定要確保做優頂層設計、抓好貫徹落地。

  降初透露,目前四川省正在抓緊起草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同時,已啟動“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編制前期准備,開展規劃調研,夯實規劃編制基礎。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降初對鄉村振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鄉村振興作為一個發展目標,目前還缺乏一個評判和量化的標准,“怎麼樣才算振興呢?舉個例子,涼山就不可能按成都的標准來衡量。”降初建議,應該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鄉村振興發展目標,有的放矢。

  談政策保障

  新政策出台前現有政策不變

  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專程前往涼山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做調研。該村是好醫生藥業集團長期幫扶的一個村子,村民們靠種植中藥材附子實現了脫貧增收。

  “我最想聽聽老百姓在脫貧后有什麼想法。”耿福能說,他調研發現,雖然現在脫貧群眾的生活已煥然一新,但對於未來,特別是脫貧成果怎麼鞏固、鄉村振興怎麼搞,還是抱有疑問。

  “首先要給大家吃顆‘定心丸’。”對於這個問題,降初介紹,四川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未來也講一個‘先進后退’的原則,在新政策出台前,現有政策一律不退,力度不減。”

  政策的總體穩定能夠在短期內鞏固好脫貧成果,但要振興鄉村,還需要尋找更為長久的動力。

  “我發現很多村庄在產業上還是有缺失的,或者說產業比較單一,比如我們在一些村裡推廣附子種植,老百姓有一些收成,但附子的品種是需要更新補充的,不可能一勞永逸。又比如生產工具,也是比較落后的。我看到他們還在用鋤頭挖藥材,一鋤頭挖下去,藥材差不多一半都留在地裡了。”耿福能說。

  談內生動力

  農村集體經濟要實現市場化經營

  如何才能尋找到一條長久有效的鄉村振興之路呢?兩位住川全國政協委員,西昌學院院長賀盛瑜和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都將關注點聚焦在內生動力上,但側重點各有不同。

  “之前的脫貧攻堅,我們投入了大量資源到貧困地區;在鄉村振興中,產業的發展要最大化利用這些現有資源。”賀盛瑜說,例如援建的農業設施,要搞清楚誰在使用,會不會使用,有沒有產生效益,有沒有新的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同時,在5年過渡期和未來的鄉村振興中,要做好新增農業支持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做到科學務實,能落地可執行。

  賀盛瑜還認為,人才短缺是需要花大力氣解決的問題,一些農村地區在現有條件下吸引大量人才不太現實。“因此我認為還是要首先充分調動、利用本地農業科技資源,動員‘土專家’‘田秀才’下沉到鄉、下蹲到點,確保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產業有人做、有人管、有效益。”

  吳德的關注點則在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要把農村集體資產納入到經濟學范疇進行管理,通過協調與其相關的各種生產關系,讓農村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他建議,首先要從法律意義上厘清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兩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村組織之間的關系,建立對集體經濟組織的決策、執行、管理、監督等關鍵環節的制衡制度,促進組織高效運轉。在此基礎上,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和分配模式,讓企業和返鄉創業者加入進來,讓集體經濟資產走向獨立,通過市場化經營管理培養自我成長的能力。

  談鄉村實踐

  產業發展切忌三心二意、缺乏堅持

  “我們村在2016年就脫貧了,可以說最近幾年一直在探索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五星村黨支部書記余紹容告訴記者,從脫貧摘帽至今,五星村的發展一直在穩步推進,現在整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1.2萬元,一些大戶甚至超過50萬元。

  “切忌三心二意。”談起五星村的實踐經驗,余紹容說,五星村一直專注於中藥材黃連的種植,同時再輔以一些林下養雞、養豬的小產業。黃連的種植周期不短,一般要5年才有收獲,“有時候還遇到收成不好,或是市價不高,但村裡一直沒有動搖過發展黃連產業的初心。”

  得益於長期的專注,五星村的黃連種植水平一直穩步提高,目前規模已擴大到1200畝,村裡也涌現出不少技術能手,不僅能保障本村的發展,還能實現“技術輸出”。

  “可以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余紹容認為,現在外部市場變化很快,產業發展的誘惑很多,很容易引發“跟風潮”。一些地方今年種這個收成不好,明年又換成另一個,缺乏堅持,可能最終什麼都做不好。

  一項穩定持久的產業對一個村庄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於參與鄉村振興的企業同樣如此。

  耿福能認為,過去很多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很大程度上帶有公益性質,“這當然很好。但是在鄉村振興中,企業更需要尋找到與自身發展相契合的點,畢竟企業要參與市場競爭。”他說。(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付真卿 王成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婷)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