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琴擊鼓思秦漢

——走進成都市雙流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看文物 品歷史

劉海天

2021年03月05日13:33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有個雙流區,得名很有意思。據記載,此地於西漢置縣,名為廣都。到了隋朝,為避諱楊廣的名字,改稱雙流縣。相傳之所以叫雙流,是因應左思《蜀都賦》中的名句“帶二江之雙流”。

雙流歷史久遠,古蜀王蠶叢在瞿上開國建城,蜀漢時期劉備在牧馬山屯兵牧馬,槐軒學派創始人劉沅在雲棲裡潛心經史……眾多文獻記載和文物發掘証明,這是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雙流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人民網劉海天攝

成都市雙流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李國,醉心於文史研究已有多年。在所內的展館裡,他指著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表示:“這些都是我親手挖出來的,一見到它們就感覺很親切。”

在館內參觀,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一個縣屬博物館竟然這麼精彩。琳琅滿目的文物,有的展現精美的線條,有的包含深厚的文化,有的造型非常別致,有的表情非常傳神......仔細品味,會感覺置身於歷史的天空下,看風雲變幻水流花開,看山川造化人來物去。文物的形象好像鮮活起來,在眼前交織出一部跨越千年的歷史連續劇。

古老的兵器。人民網劉海天 攝

和很多博物館一樣,這裡也陳列了不少青銅武器。來自戰國時期的一隻青銅戈和一個看似青銅矛尖的武器放在一起,讓人想起縱橫天下的秦軍士兵。但李國說,那並不是一個矛,而是一柄短劍。“文物放在博物館,感覺還沒什麼。可當時在挖掘現場,看到那些客死異鄉的軍人隻有武器陪葬,心裡真是很難過。”李國說,考古容易使人感傷,得習慣自己調節情緒。

一身銅鏽兩隻大耳的漢代銅釜。人民網劉海天 攝

釜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當代人往往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館中有一件漢代的雙耳銅釜,大肚小口,雙耳平底,有不少綠鏽。這東西在秦漢時期常見,但是后來逐漸絕跡。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章邯,一戰揚名天下。才高八斗的曹植做《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名句流傳千古。兩個故事都與釜有關,它雖然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卻留在了人們的文化當中。

漢代陶灶台。人民網劉海天攝

“吃貨”的笑容。人民網劉海天 攝

一件東漢的陶灶台配上一個眉開眼笑的庖廚俑,讓人立刻聯想到美味佳肴。李國說,按照這個灶台的造型,可以設計出很好的文創產品。帶上一個古色古香的“東漢灶台”,到可以燒烤野炊的地方去玩一玩,誰都可以“穿越”一下。

古人想象力很豐富——“鼓足”造型。人民網劉海天 攝

館中還有一件文物可以啟發文創靈感:腳鼓。人們常聽說手鼓、腰鼓,但腳鼓卻是很新奇。原來這是一件五代時期的文物,一隻腳和一段小腿上橫放著一隻鼓。這奇特的造型,讓人聯想起“鼓足”的含義,於是“鼓足干勁”“鼓足勇氣”“鼓足精氣神”的引申含義就出來了。

雷公鳥,名副其實的神鳥。人民網劉海天 攝

小時候看《西游記》,說孫悟空是個“雷公嘴”,就一直想象這嘴應該長什麼樣。見到館內的一個“雷公鳥”雕塑,當年的迷惑豁然開朗:一個尖尖的嘴巴,配上一雙大大的眼睛,還真是長得一副猴子模樣。這“雷公鳥”長得不好看,但在民間傳說中卻有著相當不錯的口碑——傳說它不會劈好人。這大概就是古人願意為它塑像的原因吧。

“鎮館神器”。人民網劉海天 攝

要說“鎮館神器”,那應該是一匹造型奇特的馬了。夸張的線條,塑造出一個瘦骨棱棱的馬頭,馬尾神似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的尾巴造型。最絕的是,馬身上有幾處明顯凸起的結構,並不符合真馬的生理結構。據李國介紹,這個特殊的結構,代表著這匹馬具有飛翔天空的能力。看得出來,古人塑造的是一匹“天馬”,能夠騰雲駕霧。

據介紹,雙流文管所自1987年成立以來,考古發掘了數千件文物。這次展出的180余件文物,數量雖不多卻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年前,雙流區提出“天府文化雙流表達”文化發展思路,為當地文化事業及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劃出了重點。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