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師資,四川大學探索新模式

打破學科壁壘打造通識教育升級版

2021年03月04日07:35  來源:四川日報
 

☆這是怎樣的課程?

它被稱為通識教育升級版,由若干名不同學科領域的老師“跨界”參與同一門課程的備課、授課,課程內容更具創新高階,力求豐富和拓寬學生知識面。目前已開設首批跨學院、跨學科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如何保証質量?

從備課到上課,再到課后反饋,由專家全程把關,每個月做一次“學生課程評價問卷調查”,結合專家小組、督導委等現場聽課評教,實時反饋課程組完善課程建設,若連續兩學期未得到專家和學生認可,課程會逐漸被淘汰。☆還將如何完善?

計劃通過3-5年時間打造100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配套“一課一書”出版100本教材。除每屆新生全覆蓋外,力求學生在本科期間,每人都能夠再選修1-2門課程。今后,這批課程及教材,將向兄弟院校、高中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推廣。

本學期開學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簡稱“文新學院”)學生李子屯在選課系統上選了《法醫世界:全球大案的深度剖析》通識課程。與傳統的公選課不同,升級后的《法醫世界》除了有華西基礎與法醫學院的老師授課外,還邀請了外專業的專家和行業專家合作“跨界”授課。

這是四川大學通識教育的一項新嘗試,從2020年秋季開始“上線”,已運行一個學期。“打破學科壁壘是最大特色。”據四川大學教務處負責人介紹,學校致力於在3-5年內,打造100門有特色的通識核心課程,在實現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突出價值引領和品格塑造,該計劃也被稱為通識教育升級版。

一堂“立體”的課

打破學科壁壘,豐富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

各大高校都開設有公共選修課,但一直以來,公選課都被質疑為“缺乏營養”的“水課”,不少學生上公選課只是為了獲取相應的學分,老師也只是為了完成必要的工作任務,學生的學習獲得感不強。

四川大學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優化升級。“課程整合了多個學科的優秀師資,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各類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四川大學教務處負責人看來,從公選課到通識教育核心課,改變的不僅僅是名稱,更重要的是通過古今中外文、理、工、醫各領域經典文獻、思想、核心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與實踐,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氣度,增強文化自信。

四川大學網絡空間與安全學院教師趙輝也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就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打開思維,對多種知識進行儲備,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極速變革的未來所帶來的挑戰。

一堂通力合作的課

多學科老師共同參與,設置五大通識模塊

目前,四川大學首批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已跨學科開課,覆蓋2020級所有專業的新生,本學期將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選課。

師資方面,很多課程需要由多個學院的老師跨學科共同完成,這也是四川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一大亮點,學生能夠從不同老師的課堂上習得不同的學科知識,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比如《生命哲學:愛、美與死亡》是由化學、哲學和臨床醫學院等9個學院、11個學科的11位老師共同完成,不同的老師從不同的視角入手,通過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全面探討生命中愛、美與死亡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愛、去追求美、正確面對死亡而過有趣且有意義的一生。

課堂也不再僅僅是講授,而是更多地需要學生主動參與交流,標本採集、腦電波控制小球實驗、小車組裝工程實踐、VR課堂、博物館參觀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川大學教務處專門成立了通識教育專家小組,設置了五大通識模塊,其中包括人文藝術與中華文化傳承、社會科學與公共責任、科學探索、工程技術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國際事務與全球視野。

專家組根據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需要,確定課程選題,學院老師根據選題進行申報,並組織跨學院、跨學科的老師們集體備課。課程組先拿出教學大綱,然后由專家和其他課程組老師提出修改意見,並反復進行多輪打磨。

此外,從備課到上課,再到課后反饋,由專家全程把關,每個月做一次“學生課程評價問卷調查”,結合專家小組、督導委等現場聽課評教,實時反饋課程組完善課程建設,若連續兩學期未得到專家和學生認可,課程會逐漸被淘汰。

一堂“活起來”的課

確保課程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讓學生想學愛學

《法醫世界:全球大案的深度剖析》非常搶手,課程上線不到兩個小時,4個班超過300個名額就被一搶而空,尤其受文新學院、空天學院、數學學院學生的喜愛。

華西基礎與法醫學院副院長梁偉波說,一門課程火不火,在於是否有核心競爭力,是否具有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例如,在這門課程中,辛普森殺妻案等,在法醫學專家的講解下,褪去了神秘色彩。課程還邀請成都市公安局一級警督,圍繞一名女孩上學路上不幸遇難的故事,代入法醫實際現場勘查工作的真實情景。

“相比以往的公選課,通識課程的確做到了‘改頭換面’,”梁偉波介紹,法醫是集醫學、法律、偵查學、犯罪心理學、化學、物理、社會學等多種知識於一體的交叉學科。曾經的公選課上,老師可能更多地會向學生傳授法醫的理論知識,因為缺乏“運用場景”,可能對學生來說會顯得乏味枯燥,而現在課堂結合大量具體案例,“復盤”勘查場景,同時實現多學科跨界聯動。

老師面對的都是非科班學生,如何把深奧的知識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這背后,是對老師的考驗。

在哲學系教授梁中和看來,通識核心課程要做到以興趣為切入點,確保核心課程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讓學生想學、愛學,而且學有成效。

數學學院賴洪亮教授是《萬物皆數:探尋數學的理與美》的課程負責人。他說,為了激發文科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老師會從大家熟悉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老子、荀子等古今中外的名人說起,會從生活中生動的數學場景出發,建立學生的數學思維,讓看似枯燥的數學“活”起來。

對於課程的進一步優化,學校計劃通過3-5年時間打造100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配套“一課一書”出版100本教材。除每屆新生全覆蓋外,力求學生在本科期間,每人都能夠再選修1-2門課程。今后,這批課程及教材,將向兄弟院校、高中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推廣。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寰

(責編:袁菡苓、羅昱)